Q5: 如何规划体制外的择校?
这个话题可能聊一天一夜都讲不完。身为一个反内卷的多元教育自媒体,对于体制外来说,我们总在说找适配的学校。
那么,对于原本就想做多元教育的学校来说,摇号率是判断好学校的方法,但绝非唯一的评价指标。
为什么呢?说个类似的事。
在知名的USNews全美大学排名中,有个权重不低的指标叫做申请和入学率,简单就是录取人数和申请人数的占比,越低则代表学校入学难度越高,从而证明这所学校越好。
只依靠量化标准做教育的结果,我们也都感受过了,势必会走向销售导向和结果导向。
于是,一所原本一年只招收5000人的大学,为了提高自己的排名,用尽方法吸引学生来申请,有越多分母,招生率越低,学校排名权重越好看。
在招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可想而知炮灰学生增加了多少?
好的教育,常常是隐形的,而非显性的。
所以,在今年的摇号结果里,最令人欣慰的是,从数据上看摇号学校确实更多了,但也预示着摇号学校分布也更平均了。
越来越多家长不再挤破头盯着最头部的大热民办,而是更为理性地选择适合孩子和家庭的学校。
任何升学节点都只是为实践我们心中教育的路径。只要战略上勤奋,战术上跟上,真正做好教育这件事,升学节点上还有还有很多的机会,势必会出一条真正多元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