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黄芪补气,补的是肺卫之气,因为它归肺经,也延伸出防卫固表的特点。肺主皮毛,黄芪可温养肌肤,故能助人体抵挡外邪,也就是“增强免疫力”。而且,“皮毛”还包括浅层肌肉,所以可以“托毒生肌”。
其实,黄芪不是补气那么简单,它以根部入药,根部剖开有三层:从里到外分别呈褐色、白色、黄色。中医认为,它可入三焦,调和营卫之气。

外层褐色——调心火,心主血脉,可生血,血运行在表叫营血。
中层白色——调肺金,肺主全身之气,气运行在表叫卫气。
里层黄色——调脾土,血、气生成和运行依赖脾土运化。
关键是,三焦之气出自脾土,脾土养三焦之气,三焦之气助脾土化生气血,所以,黄芪作用于脾,行三焦,利营血卫气。
反过来说,气血运行不畅,气血不足,影响到三焦气运,就是运用黄芪之时。

但要注意,黄芪虽然健脾,但只能治标病,不能治脾本病。本病包括脾阴虚、脾阳虚、脾有寒湿、脾胃有燥热等问题。阴盛阳虚、阴虚阳盛均不可用黄芪。
所以,只要是脾阳、脾阴、寒湿、燥热等问题,用黄芪泡水,最初可能感觉有用,但长期如此,反而有害。
另外,黄芪泡水补气,靠的是“抽”的方式——从肾脏抽取先天之本,沿着三焦,上达于肺,输布全身表面,滋养肌肉。如果肾气、肾阴、肾阳有问题,长期泡黄芪水,黄芪抽得肾“变干”了,情况会更差。在有的地方,这叫“黄芪拔肾根”,带来气喘、虚弱等问题。

抽*肾,一定会变虚。肾藏精,主水和二便,主生殖和发育,特别是主骨生髓,在骨髓、听力、牙齿、大脑运转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肾虚,人的反应会变慢很多,而且*下降。
所以,即使肾比较好,长期喝黄芪水,反而会害肾,如果本来肾就不好,再用黄芪水折腾,就更差了。
有没有改善的办法?可以用调肾补肾的中成药,这个选择比较多,防止不知不觉就伤肾了。
总之,黄芪泡水不是大众化的养生手段,讲究还是比较多的,理解不深刻,养生的良好意愿反而会变成伤身的原罪。黄芪泡水必须准确使用才能达到效果,而不是盲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