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体质偏寒,喝多了菊花、金银花反而腹泻;
有的人肠胃敏感,喝了玫瑰茶胃胀;
还有人对某些花粉过敏,一口下去鼻塞、咽痒。
这类反应一旦被归因错误,比如说成是“排毒反应”,就会越喝越严重。
更值得注意的是,花茶的制作并不规范。
一些市售产品为了提升香气,会加入人工香精,甚至非法添加西药成分。
2018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在一次抽检中发现,部分“通便型”花茶中非法添加番泻苷,一些所谓“瘦身花草茶”中检出西布曲明、双氢埃托啡等控制药物。
这些成分短期看似有效,长期却会干扰肝肾代谢,导致依赖性和代谢紊乱。

而喝花茶的时间点,也不是随便选的。
有些人中午不吃饭,喝一壶花茶当“代餐”;有的下午四五点才喝,想着清清肠道;还有人晚上临睡前泡一大杯,助眠。
这些喝法不光没效果,反倒容易出事。
午后空腹喝茶,尤其是带寒性的花茶,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胃黏膜负担。
部分人喝完出现胃胀、恶心,其实不是茶“在排毒”,而是胃在发炎。
下午时段喝花茶,如果选的品种带有一定提神作用,比如茉莉花、薄荷花、含少量绿茶基底的混合茶,可能影响入睡。
有些人白天没反应,到了晚上才感到神经兴奋,这是因为植物中的活性物质代谢滞后,尤其是肝功能稍弱的人,清除慢,影响晚间睡眠质量。

睡眠紊乱是很多花茶饮用者反映的问题之一,但很少人真正把它跟下午那一杯联系起来。
还有一个普遍忽视的风险,就是花茶与药物之间的交互影响。
花茶中的某些黄酮类物质,比如槲皮素、绿原酸、芸香苷,会影响肝脏代谢酶CYP450的活性,进而影响部分药物代谢。
正在服药的中老年人如果每天定量喝花茶,尤其是浓度高的复合花茶,有可能干扰降压药、降脂药、抗抑郁药的药效。
临床上也有一些患者因“喝了花茶后感觉药不灵了”而来复诊,其实不是药失效,而是体内代谢通道被干扰了。
另外,长期大量饮用某一类花茶,还可能造成微量元素失衡。

比如金银花含有较多的鞣酸类成分,摄入多了会与膳食中的铁、钙结合,降低吸收率;
玫瑰花中含有的单宁,过量摄入可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影响蛋白消化。
很多人午后一边泡花茶,一边吃点坚果、水果,想着健康又养胃,实际却在增加消化负担。
所以真要说清楚,花茶能不能延年益寿,关键不在花茶本身,而在喝的人怎么用。
日常作为饮水替代的调节型饮品,它可以改善喝水量不足的问题,对缓解压力、调整饮食节律是有帮助的。
但一旦被赋予超越功能饮料的期待,比如抗衰老、护肝排毒、稳定三高,这种思维就已经偏了。
养生不是靠某一样东西坚持三十年,而是整个生活结构、饮食结构和精神状态共同调节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