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就连语文课本上关于他的插图,也经常成为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的对象,给这位古人添个眼镜,加个大胡子,画把机关枪......如果杜甫能看到当今的太平盛世,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小编相信即使把杜甫的脸涂成大花猫,他也不会介意吧,毕竟,杜甫毕生的夙愿便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唐朝人才辈出,各领风*,为什么单单把杜甫称为诗圣呢?他的诗究竟出自怎样的人生境遇?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杜甫的生平。首先,先通过一张思维导图来了解一下
科举落选
杜甫的一生坎坷不断,颠沛流离,可以说是一个大写加粗的惨字。关于他为数不多的静好岁月几乎只在早年。杜甫出生在河南,父亲、祖父都当过朝廷的官员。受到祖辈们的影响,他从小就立志成为宰相,渴望建功立业,辅佐君王,要实现这个理想抱负就必须通过当时的科举考试。所以杜甫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作诗,文字功底特别扎实。
等到了弱冠之年,也就是20岁的时候,他就像其他诗人一样,通过游历天下来激发灵感,以创作更好的诗词作品。当杜甫年满24岁的时候,他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但此次他只是抱着打酱油的心态去试水,备考不充分,自然也就没有上榜。但是从他在当时创作的诗句中可以看出那个时期的自信心,作为一个有抱负的青年,他在《望岳》一诗中如是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由此可见,杜甫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有很多机会,并没有把科举落选当回事儿。
无缘制举
在这之后,杜甫来到了长安,参加了长安正举行的制举考试。制举是由皇帝直接选拔人才的考试,当时朝廷中有位宰相名叫李林甫,据相关史料记载,他是一个比较无能的人,甚至经常写错字,但这样的人是怎么当上宰相呢?这就要说到他拍马屁的功夫了,这个李林甫特别善于察言观色,能精准地揣摩到皇帝的喜恶然后投其所好,因此受到重用。当时正值盛唐,长安城内日日歌舞升平,朝廷的官员都过着非常奢侈的生活。唐玄宗李隆基在位,醉心于杨玉环的温软香玉,据说光是安排给杨贵妃做衣裳的刺绣工人就多达三千。但当时普遍的社会现象是贫富差距过大,两极分化严重,杜甫的诗词中就有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说有钱人家里发出酒肉的味道,但黎民百姓饥寒交迫,悲惨地死在路边。当时的军队统领安禄山也正准备起义造反,推翻唐朝的统治,蓄势待发。杜甫就是在这样暗波汹涌的社会形势下参加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