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井"?其基本定义是从地面往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井"字始见于商代的甲骨文中,传统认为"井"的古字形像是水井周围的栏杆。并且在《康熙字典》中也有对"井"字的解释——穴地出水为井。最早的井可以追溯到5700余年前的河姆渡时期,由此可见,我国的井文化已经算得上是历史悠久了。
成功发明出水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水井的出现,使人们不用再从居住地到很远的地方去打水,因此彻底改变了人们依地表水而居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取用地下水,就意味着人们的居住范围可以扩大到内陆的大部分地区了。我国民间常使用较小的圆形筒井,直径多为1到2米,深度一般为20到30米,开凿时工人可以直接下至井内挖掘土石,这种井开采的大多是浅层地下水。
在古时候与水井有关的文化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每掘出一口水井,古人就要往里面投放一两只乌龟,过几天后才会饮用这口水井里的水。这一行为看似多余,事实上却大有用处,而且还被古人用来祈福。
投放乌龟是一种具有实际作用的必要操作。龟类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水质过差会直接导致死亡。古人一般不敢以身涉险,亲自尝试地下水是否含有有害物质,而且龟类对有害物质的反应比人类相对来得更快速更剧烈些,所以开凿出新井后投一两只乌龟进去是一项检验水质的必要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