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这是王昌龄一首很典型的边塞诗,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此诗用语悲壮,以景代情,情景交融,境界阔大,气势恢宏。“水寒风似刀”、“白骨乱蓬蒿”写出了军旅生活的艰辛和战争的残酷性,蕴含着诗人对穷兵黩武边关政策强烈地反对情绪,尤其尾句“白骨乱蓬蒿”令人触目惊心!

伏波惟愿裹尸还,
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
仍留一箭射天山。
李益也写过不少边塞诗,此诗前二句夸赞东汉两个名将马援和班超,后二句表示灭敌及长期卫边的决心。
这首诗通过历史名将的故事,讴歌了将士们激昂慷慨、视死如归、坚决消灭来犯之敌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全诗情调激昂,音节嘹亮,是一首充满雄壮、豪迈之气的诗篇。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这首诗因为入选中小学课本而广为流传。
此诗取材于《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李广的故事,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大石中。
此诗既含蓄,又“以小见大”,通过“没在石棱中”这一典型情节,表现出将军的勇武。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沙尘老。
不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这首诗是王昌龄著名的一首边塞诗,用语自然流畅,意象深远。从后四句可知这是一首反战诗,此诗中,王昌龄对好大喜功、频频挑起边境战争、陷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统治者深深地进行鞭挞,此主题在边塞诗中并不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