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诸多割地称雄的军阀中, 就属曹操最喜欢屠城。
据《三国志·魏书 ·武帝纪》、《后汉书》、《资治通鉴》、《汉晋春秋》等史籍中的记载,有关曹操屠城的事件就有:攻伐张超时屠雍城,征徐州(陶谦)时两次屠彭城,征讨关中、陇右时屠兴国、枹罕、河池等城,讨伐侯音时屠宛城,与盘踞河北的袁绍鏖战时坑*8万降卒。曹操之凶狠残暴,*人如麻,由此可见一斑。
其中最令人发指的大屠*非攻陶谦时“两屠徐州”莫属,也最丧心病狂。
据《后汉书·刘虞、公孙瓒、陶谦传》记载:
“(曹军)破彭城傅阳......攻拔取滤、雎陵、夏丘,皆屠之。凡*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堡(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郭汜(董卓部将)之乱 ,百姓流移依(陶)谦者皆歼(灭)”。
因自己的父兄路过徐州时被见财起意的州牧陶谦部将劫*,曹操为复仇进攻陶谦,两屠彭城,且不问青红皂白,屠*数十万无辜平民,以至于泗水河中浮尸如麻,河水为之不流,城池被毁,人烟绝迹,鸡犬不鸣,可谓惨绝人寰。
曹操像
《三国志·武帝纪》则对此事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曹军)所过多所残戮”。
《三国志·魏书·二公孙陶四张传 》则忽略主角,有移花接木之嫌:
“(陶)谦兵败走,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
只写陶谦部士卒战死万余人,对曹操屠城、*男女数十万口只字不提。
徐州屠城事件规模甚大,死者甚多,在当时徐州百姓中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但因为有些极具影响力的史籍为避尊者讳,有意遮掩,所以知者不多。
史载,曹操曾制定过一条法令:“围而后降者不赦”。为了震慑敌人,让他们不敢负隅顽抗,所以曹操才制定了这条让人胆寒的“法令”。所以,曹魏诸将在征讨敌人时,凡是敢于据城坚守者,一旦城破,皆忠实地执行这条律令,不分军民,*人盈城,鸡犬不留。
曹操率军南征时,荆州百姓对他的屠*法令大感恐惧,听说曹军大举南下,赶紧收拾家当,扶老携幼追随刘皇叔南逃,亦属情理中事。毕竟,谁知道刘琮会不会拼死抵抗,谁知道荆州被攻破后自己会不会成为“不赦”之人。总之,先跑再说。
曹操就是汉末三国时代那个手段最为戾狠、最为人所惧怕之人。 正是因为这股乱世枭雄的狠劲,他才能在军阀混战、强手如林的复杂环境中脱颖而出 ,成为后来三足鼎立、争夺天下的最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