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 ·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历史背景这首词是遵义会议*重新回到领导后,写的第一首诗词。简单回顾一下1933年到1935年间的大事:一方面,蒋介石在前四次“围剿”失败之后,重新纠集100万重兵实施第五次“围剿”,并实施了非常毒辣的堡垒战;另一方面,随着赣南会议、宁都会议及后来的六届五中全会,*不仅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指责,还先后失去了军事指挥权、政务权。
博古、李徳在掌握党、政、军大权后,一开始推行进攻中的冒进主义,遭遇失败后又推行防守中的保守主义。红军陷入空前的被动,瞿秋白、何叔衡、方志敏等极有才华的志士先后就义。在经过湘江战役后,红军更是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由8.6万人减员至3万,可以说红军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幸而遵义会议的召开拨乱反正,恢复了*的军事指挥权,确定了其不可撼动的领导核心地位。

湘江战役
娄山关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利,*的这首词就是记录了娄山关战斗的经过,虽然是一场久违的胜利,但看得出来诗词的氛围却并不轻松,而是带有着庄重、肃穆、沉郁之感。
诗词赏析先来整体看,诗的上阕是战斗之前的场景描写,而下阕却直接略过了战斗经过,描写了战斗胜利之后,作者徒步战场、登高望远。事实上这种一前一后略过战斗过程的手法并不是作者第一次使用。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也有同样的妙用,省去过程,直接描写战斗结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是词的上阕,细细品味,上阕中有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却唯独没有人的声音。这画面是沉闷、压抑的,所谓“蝉噪林逾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读完这寥寥数语,我脑海中不禁勾勒出一幅大战之前的画面。皓月当空、西风呼啸,伴着马蹄声,战士们清晨出发。对于即将到来的战斗,所有人心里都是思绪万千,这仗能打赢吗?没有人心里有底。自从第五次“反围剿”以来,我军就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先是根据地失陷,后又被迫四处转移,大大小小的仗打完,人员损失严重,士气低落。前途是怎么样的,没有人知道。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娄山关战役即将打响。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奔赴战场的红军战士各个沉默不语,为什么行军途中气氛如此压抑。

娄山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词的下阕,画风不再沉闷、压抑;但诗人也没有表达出打完胜仗之后的兴奋与喜悦。诗词中传达出来更多的是一种肃穆、坚毅,似有“东临碣石观沧海”的意境和感觉。“漫道”一词我曾理解为“漫漫长道”,实际这是错误的理解。“漫道”是“莫道”的转音,既易守难攻的娄山关也不是铁板一块。“漫道”这一词,也暗含着作者对敌人的蔑视之情。
这场仗确实打赢了,但以后面对的困难仍是巨大的,未来的道路又该如何规划?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有*指挥的战斗必定会胜利,但却忽略了一点,*也是人,指挥每场战斗他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彻夜研究军事规划,为了提神,香烟一支接一支的吸,可以说这是透支身体和精力来规划未来。自遵义会议之后,他的任何一个细小的决策、部署,都可能直接影响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压在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可想而知。

伏案工作
读诗至此,我们每个人都应对他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可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困难,诗人可曾有过畏惧?诗人并不畏惧,险峻的娄山关,壁立千仞被称为“黔北第一关”,敌人以重兵把守,易守难攻。可这又如何,它不是铁板一块,红军战士最后还不是攻克关隘,将红旗插在了山头上。这便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据史料记载,娄山关一战,采取正面强攻,外加在当地百姓的指引下绕道小路奇袭的策略。正面战斗异常惨烈,红军冒着枪林弹雨,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肉搏,敌人狼狈逃窜,我军俘虏数百敌人,缴获大量物资。

登高望远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战斗结束,战场硝烟还未散去,诗人登高望远,看着远处的群山层峦起伏,似大海波涛汹涌;看着殷红色的夕阳,似有鲜血一样的殷红。一句话勾勒出一幅色彩饱和度极高的景色。面对这样的悠远、深邃的景象,诗人一定在静静地思考着什么。他很清楚,这次的胜利只是长征转移途中的一次夺路而已,未来的困难会更难应对,但没有退路可言!
关注一下,一起赏析完所有*诗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