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代的灿烂文化,自然不能不提占据重要地位的诗词,远至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后有唐诗宋词,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们的文化底蕴。而唐诗宋词之所以能够相提并论,实际上得益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苏轼,正如陈洵所说:“东坡独崇气格,箴规柳、秦,词体之尊,自东坡始。”也就是说苏轼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改变了过去诗尊词卑的局面,让诗、词能够相提并论,这是一个很大的创举。

苏轼一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应该说是最被现代人喜欢的词人之一,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比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比如“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还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等等。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还写过一首诗,其中的一段更是在现在被改编成为一个朋友圈的网红句,即“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相信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它是现代人根据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所改编的。原词是这样的: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这里,苏轼其实是讲述了一个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柔奴的高洁品性为苏轼所折服。我们知道,苏轼虽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诗词,他豁达的心胸在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实际上他的一生充满波折,在官场上很不顺利,他正直的品性始终不曾更改,很容易就得罪人,所以外放和贬谪在他的一生中时有发生,而这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乌台诗案。

1079年,刚成为湖州知州的苏轼因为一篇《湖州谢表》而引发了乌台诗案,苏轼被下狱,还牵连了二十多人,他们很多都被贬官外放,其中王巩因为与苏轼往来密切,所受牵连最重,被贬到了宾州,宾州地处岭南烟瘴之地,远离京城,生存环境很恶劣。
王巩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还能不能回来,于是将家中的奴仆和歌妓都遣散了,但其中有一位歌妓并不愿意离开王巩,她就是宇文柔奴。
柔奴是土生土长的京师人,原本家境也还不错,所以柔奴也读过一些书,善于应对,但后来家道中落,她不得不做了一名歌妓,后来被王巩带回府中,成了一名侍妾。她容颜绝丽,聪慧可人,能歌善舞,是王巩的一朵解语花,王巩对其很好,她也很感激。
所以在王巩被贬到岭南后,她并没有离开王家,反而自愿跟着王巩去往岭南。谁也不知道这名女子当时心中是怎么想的,一名弱女子跑到烟瘴之地去生活,会不会有去无回?这些她可曾想过?

或许,她觉得即便是死也要死在王巩的身边,于是她义无反顾的跟着王巩南下,到了人生地不熟、环境异常恶劣的岭南,在那里,两人一待就是近四年。或许就是因为王巩和柔奴之间的不离不弃,相互扶持,所以他们在宾州,纵然生活条件艰难,但精神生活却很富足。
王巩泼墨吟诗,访古问道,柔奴则有清越歌声,翩翩舞姿。生活并没有在他们的身上留下痕迹,而苏轼更是经常给王巩写信,两人通过信件交流。
1083年,王巩和柔奴奉旨北归,与苏轼有了一场小小的宴会,宴会上,苏轼发现岭南那样的险境似乎并没有在两人的身上留下风霜,王巩反而更加的淡定从容,居然面如红玉,而柔奴则容光焕发,仿佛他们过去的那近四年的时光并不是在岭南那样的地方度过的,而是在很舒适的地方过着很舒心的日子。
尤其是柔奴这个弱女子,跟着王巩在岭南生活了那么久,居然还会越发年轻,这让苏轼很是好奇,于是他问道:“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没想到柔奴轻声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