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6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国际宽容日”。我们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选择用宽容的心去面对一些非原则性的小错误,既是一种“友善待人”,也是一种“放过自己”;当我们以一颗宽广的心,去容纳不同的声音、理解不同的立场,世界会变得更加和谐,我们自己的内心也会更加自由和平静。
放下该放下的,原谅该原谅的,成全该成全的,做一个心胸宽广的人,不在无谓的事上计较,人生知足常乐。
有一种胸怀叫宽容
对孩子
多一分宽容
少一些冲动、暴躁和指责
他会成长得更自信、更有安全感
最近看到两个让人颇为动容的视频,一个视频里,小女孩帮客人搬啤酒,没想到箱底突然漏了,啤酒炸裂一地,一旁的妈妈看到后,第一反应不是责骂,而是赶紧将女孩抱到远离玻璃碴的地方,旁边一位顾客也搬来椅子让女孩坐下,检查她的脚有没有受伤;另一个视频里,小男孩打翻了果汁,弄得一桌子都是,他眼神有点慌张地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可爸爸妈妈只是笑着拿过纸巾耐心地处理,一句责怪的话也没说,最后三个人一起举着果汁高兴地干杯。
其实,很多人都有小时候打碎碗的经历,那些打碎碗之后被父母劈头盖脸责骂过的孩子,常常会带着这份“阴影”直到长大,会害怕犯错、战战兢兢、缺乏安全感。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犯错,会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打碎东西,做事慢吞吞,学不会某样技能……但这些其实并不是什么大缺点,没有必要发火或责骂,父母要做的是理解并接纳他们的不完美,用宽容的心态来引导他们成长。就像诗人说的,“如果把所有错误都关在门外的话,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人都是在不断犯错误之后才懂得分辨是非对错,慢慢成长起来的。
对待孩子再宽容一些吧,给他们多一点时间和机会,也给他们多一点被爱的底气。
——《夜读》整编

对父母
多一分宽容
少一些不耐烦和“恃爱行凶”
是基本的感恩,也是顶级的孝顺
周国平说:“对亲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对亲近的人不挑剔,则是种教养。”
生活中,有的人总仗着父母的慈爱和忍让,对他们百般挑剔。以自己的见多识广为荣,打心底里鄙视父母的无知。
教父母使用手机,若他们学不会,就大发雷霆,撒手不管,毫无耐心。在父母上当受骗后,他们只会一味地指责和埋怨。
面对父母微小的不良习惯,他们不仅毫无包容之心,还会声色俱厉,要求父母遵循自己的生活方式,由此,迁就他们的强迫症。
殊不知,在我们年少无知时,父母教我们说话走路,费了多大的心思。
每当我们走歪一步,父母总不厌其烦地拉我们步入正轨。
为人子女,终有一天要开始与父母来一场角色互换。生而为人,务必善待父母的晚年。
对待父母,多些包容与体谅,多些理解与关爱,就像小时候,他们待我们那样。
——韩九叔《包容父母,是最顶级的孝顺》

对爱人
多一分宽容
少一些不满和抱怨
日子会过得更丰盈幸福
人为什么要结婚?最近看到这样一个答案:
因为人生来孤独,却又渴望拥有长久的陪伴。
因为单枪匹马走江湖未免太过孤独,两个人携手并进会更有底气。
因为生病时有个人能端茶送水,大雨倾盆时有个人能冒雨来接,委屈受挫时有个人借个肩膀,万家灯火中有个人能等你回家。
还因为那个人是他,所以就算知道要一辈子面对同一张脸很“可怕”,但还是迫不及待地要押上余生去跟命运赌一把。
婚礼上的那句“我愿意”的意思是,“在这路遥马急的人间,你得到了我完全的、彻底的、无限的、最高的认可”。(老杨的猫头鹰)
所以你看,两个人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是多么不易,若能携手终身,更该彼此珍惜。
婚姻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绊绊,多一些谅解,多一点宽容,多一点珍惜,才能携手到老,共抵岁月漫长。
——《夜读》整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