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几乎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
然而,生性豁达的苏轼,没有被这份挫折打倒,反而在黄州品美食,访好友,很有几分怡然自得之感。
时隔二年,苏轼已经在黄州结识了一群好友。
元丰五年的七月十六,正是月朗星稀的秋夜,苏轼与一众好友泛舟游江,饮酒作乐,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

逆境,亦有别样欢喜
纵使豁达如苏轼,突然被贬,也免不了心有戚戚焉。
所以当他与好友泛舟江上,也忍不住心生感慨: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句话的意思是,真可悲啊!我这一辈子如此短暂,反观长江浩浩汤汤,流淌千古,没有尽头,何其令人羡慕!
如此伤感,似乎很不“苏轼”,可了解他的经历,似乎有觉得理所当然。
苏轼的前半生,可谓春风得意。
于内,出身书香门第,有父母宠爱,与兄弟关系和睦,有娇妻美妾为伴。
于外,自幼便有才名,不过二十岁便科举高中,奉大家欧阳修为师,与众多当朝名士为友,当真是意气风发。
没想到,人到中年,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合,遭遇横祸,险些丧命。
虽然最后保住性命,却被从繁华热闹的京城,赶到贫瘠荒凉的黄州。
从高高在上到跌落尘埃,苏轼也免不了伤心。
但苏轼不是个会内耗的性子。
在《赤壁赋》中,苏轼感慨完人生苦短后,笔锋一转: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
——欣赏起这山间清风江上月的美景。
这很“苏轼”:无论境遇如何,都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

苏轼在黄州,固然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寂寥落寞心情,但大多数时候,他交朋友,饮美酒,品美食,自得其乐。
当然,苏轼并不是破罐子破摔的苦中作乐,他即使身在逆境,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他作为犯官,在黄州没有实权,却依旧尽自己所能,竭力改善当地的民生。
世人都知苏轼爱美食。但他并非简单的贪图口腹之欲,而是通过研究美食,解决当地的民生问题。
比如黄州的猪肉价低,被认为是下等人才吃的食物,苏东坡却自创东坡肉,使猪肉成为受人追捧的美食。让猪肉成为黄州的特色美食。
除此之外,苏轼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社牛”属性,与当地各界人士结交,促进了当地各阶层的文化交流。
在黄州的那几年,苏轼自己的文学造诣也得到精进,他著名的“一词二赋”,都是在黄州完成的。
此外,在黄州,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书法作品等。
苏轼没有被逆境打倒,反而找到了别样的快乐。
其实,人这一生,起起伏伏才是常态。
顺境时,固然有顺风顺水的顺心如意,逆境时,又何尝没有沉淀修行的别样收获?
身处逆境时,与其自怨自艾,不如学会细细品味,艰难困苦背后的快乐与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