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仕,在史料中一般指古代官吏退休。东汉经学大家何休注引《春秋公羊传》中说:"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官员致仕,即是将自己的职位腾出来。
此外,《尚书·大传》中还说:"夫七十而致仕,老于乡里。"即规定了古代官吏致仕的形式,一般为"告老还乡"。正因如此,古代致仕制度也不再单纯是一种制度,它还是古代礼制的产物。

汉朝官吏
一、古代礼制中的致仕观《礼记·王制》中有记载:"虞氏养国老于上库,养庶老于下岸。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在国之西郊。"
这里提到的虞氏,有学者称它是商朝之前的朝代。尽管这种说法有待证实,但还是体现出了古代养老观念的历史悠久性。
既然尊老敬老之风,是《礼记》中强调的一点,那么显而易见,以"告老还乡"为主要形式的古代致仕制度。
《礼记·曲礼上》有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仕,若不得谢行役,以妇人从适四方,乘安车,自称曰老夫。”古代官吏七十岁时,便应当主动退休。
从主观原因上看,是七十岁老人的身体机能已经大大下降,无法再及时有效的处理繁重工作。从客观原因上分析,老者七十不退休,不仅于礼法不合,更是会引起君王的不适。

古代七十岁老者
另外,古代礼制中还提到了孝道观。众所周知,古代道德中的核心思想,在于一个"仁"字。所谓"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而礼记中又指出,想要判定一个人是否仁义,便看他是否是一个孝顺之人。
《礼记·中庸》中写:"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试想一下,倘若一个人对自己的亲人都尚且无礼,那么又凭什么指望他对别人彬彬有礼呢?就算是有,恐怕这也是伪善,比真小人还要可怕。
正因如此,儒家便提倡"首孝悌,次谨信"。所谓孝道,便是尊老敬老的一种表现形式。
出于这方面原因考虑,古代致仕制度的另外一层内涵,便是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换句话来说,古代致仕制度也是古代朝廷的养老政策。
因此《礼记·王制》中还说:"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礼记·王制》
古代官员七十致仕,将会享受到朝廷优厚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古代君王这么做的原因,正是为了带头提倡尊老,从而推进养老制度,使得全民都养老尊老。说到这,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为何古代君王会大力推行养老尊老敬老之风呢?
其原因源自于古代政治体制,为家国一体。一个国家,由无数小家组成,它便相当于一个大家。
古代孝道观,引导每个人都孝顺自己的父母,不得随意忤逆家长。那么他们进入社会,或进入朝廷为官,也同样会对君王保持忠诚。所谓“孝子者,必忠臣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