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的《*年谱(1893—1949)》记载:
1929年10月11日,农历重阳节,当时临江楼庭院中黄菊盛开,汀江两岸霜花一片,*触景生情,填词《采桑子·重阳》一首: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日后,这首词不仅进入了中学课本,还被人们传颂了近百年。
图 | *
这首词通过,度重阳,咏菊花,赞秋色,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革命豪情,独具神韵,极富旷古绝伦的艺术魅力。那么,这首诗究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
1929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1927年,*上井冈山前,手里的部队仅有800余人,而且刚刚经过秋收起义,几乎是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甚至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如果按照共产国际的指示,现在去进攻长沙,必然是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
当时,在一个极其简陋的谈论会上,大部分都认可共产国际的指示,争论不休,*嘴里叼着一支烟,凝眉思考。怎么办?最后大家一起看向了*。时年*34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龄,他“啪”的一声,用手拍在桌子上,指着地图上的罗霄山脉中段,毅然说道:“实在不行,我们就上山,去当个山大王!”在革命最危急的时候,*断然做出这样一个最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选择,可以说是极其不易。
图 | 青年*
但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那就是*所选择的井冈山上并不是没有人,自古以来,井冈山就是兵家重地,可谓易守难攻。几十年来甚至几百年来,都有很多土匪在这里安家,占山为王,形成的村落并不少,*选择上山当“土匪”,就有可能因为和人家抢地盘,产生矛盾,不免又是一场恶战。
当时,在井冈山的农民武装队伍是袁文才的部队,尽管袁文才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土匪,但袁文才居高临下,想要把袁文才干掉,并不是一件易事。况且,袁文才的为人并不坏,据说在几年前袁文才还经常劫贫济富,对老百姓都非常好,他们还打过国民党,如此说来也算是绿林好汉。
图 | 井冈山
但既然要上山,就不能细想这些,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地处湘赣两省的交界处,远远望去,可谓是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一旦交上火,必然是两败俱伤。要知道,当时*部队里不缺枪,袁文才虽然有点老土枪,但他有较好的地势,这么一想,大家就僵住了。
打还是不打?*在一阵哄哄吵吵中,做了一个英明决策:不打!*深知,幼小的革命力量在中心城市,甚至是县城里是绝对站不住脚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蒋介石现在就像是一条疯狗,纵然*只能面对现实,如果和袁文才发生了矛盾,日后必然是埋下了仇恨的种子,这将会让工农红军更难以在井冈山立足。所以*认为,虽然袁文才和王佐是土匪,但是团结他们才是上上策!
随后,*托人给袁文才捎去了一封信,信中的大致意思是,我*想要结识你们两位绿林好汉,我们想要上山并不是为了抢地盘,而是想让你们和我们一起团结起来,共创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