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引起了轩然大波,尤其是青苗法的实施,引起朝廷内外一片反对之声。新政势如暴风,宋神宗听不得任何诤谏。熙宁四年,也就是1071年,苏轼打算挺身而出,为民请命,他写了长达三千四百余字的《上神宗皇帝书》,他的谏言未被采纳。不久,苏轼再一次写了《再上皇帝书》,直言纳谏,“非吐不可”。
然而神宗“专任”王安石,于是苏轼“自乞补外”,神宗批复“通判杭州”。其实苏轼自凤翔签判至今,已经十年有余,足够知州的资格。不过苏轼是自己申请外调,所以甘愿降职。
熙宁四年,也就是1071年,苏轼携带一家老小乘舟出都。此时他的正室原配妻子王弗已经离世,陪伴他的是继室王闰之,还有发妻王弗所生长子苏迈,以及王闰之所生次子苏迨。他们一家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二十八日抵达杭州。

当时的杭州是运河南端的起点,与北端的苏州,构成江南经济重心,也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在。苏轼在任期间,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当时杭州太守是陈襄,二人同心协力,共治杭州。

1073年年底,两浙一带大旱,苏轼奉命赴常州、润州一带放粮,正值严冬酷寒,苏轼疲于工作,孤独寂寞,常常想家,时间很快就到了次年。这一年正月初一,在丹阳忙碌的苏轼,收到了妻子王闰之的家书,他喜上眉梢,工作的疲累一扫而光,他提笔回信,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词中说“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这真是读你千遍不厌倦,苏轼的多情可见一斑。
没过多久,苏轼到京口一带赈灾,京口也就是现在的镇江,他又收到了王闰之的家书。这一次出来的时间太久了,漂泊在外三个多月没有见到妻儿的苏轼,天天都盼着收到家信。他看完信,马上写了回信,内容就是这首词:

蝶恋花
京口得乡书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挥手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
注释:
1.. 幽恨:这里指的是郁结于心的相思之情。
2. 北固山:在江苏省镇江市北,有南、中、北三座山峰,北峰三面临江,回岭斗绝,形势险固,因此称为“北固山”。
3. 碧琼梳:碧玉做成的梳子,这里用来比喻北固山前的江水。螺髻:女子螺壳状的发髻,比喻北固山的峰峦。刘禹锡《望洞庭》中说:“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4. 真个:真的,的确。个:语气助词,表强调。
5. 拚:甘愿,舍得。

题解:
词题为“京口得乡书”,“京口”指的是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孙权曾经在这里建都,随后迁都建业,改称这里为京口镇。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春,苏轼在润州京口收到家中来信,作下这首词。润州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赏析:
上片“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青螺髻。”词人起笔就是雨后春景,春容清丽,春景宜人,只有离别的人,难以洗尽彼此的相思。北固山三面临水,绵绵江水如同碧玉做成的梳子,江边青山如同少女如青螺形状的发髻。

上片的“洗”字用得恰如其分,春风做梳,春雨沐浴,春天的一切都焕然一新,尤其是雨后的万物都清新如洗,这是最自然不过的景致,然而词人却把自己对妻子的相思比作心底无法排解的幽恨,此幽恨恐怕是春分吹不走,春雨洗不掉的。可见苏轼对妻子王闰之的想念和牵挂有多么浓烈。
如果思家的心情也能经过春雨洗礼,该是一件多么让词人开心的事,然而雨水只能拂去事物表面的尘垢,那藏在心底不想与人言说的思念以及难以释怀的思乡之情,却是春雨无法触及的地方。词人的无奈和惆怅,借一个“洗”字,娓娓道出。
词人因为想念妻子,所以看到的江水就像妻子常用的碧玉梳,看到青山叠翠似乎是妻子头上的发髻,可见词人对妻子日常生活起句的细心观察,也折射出苏轼夫妇恩爱情深,即便苏轼公事在外,王闰之也常写家书,以慰藉彼此相思之苦。


下片“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挥手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千行泪。”词人终于收到了故乡的家书,家人问我什么时候才能完成工作,早日回家呢?词人也不知道归期,于是把自己喝醉,挥手送别春天,春风却吹落了我脸上的千行泪水。
在众人盼春迎春的日子里,词人接到家书,却要送春,是因为不忍直视旖旎的风光 还是想让时间走得更快一些,这样就可以早些回家团聚。词人肩负赈灾使命,舍小家为百姓,在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日子里,只能借酒浇愁,一任东风吹落泪水。
下片的的“吹”和上片的“洗”前后呼应,词人想让美好的春雨冲洗自己的忧愁不得,就只能让东风吹破脸上的泪水。这个“破”字渲染并加深了“洗”不掉的伤悲。春已至,人两分,词人悲凉的泪水,一行行一串串汇成相思泪。情之深,思之切,泪之多,尽在笔端。

苏轼与发妻结婚十一年,良辰美眷,伉俪情深,王弗因病去世三年后,苏轼续弦王闰之,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与苏轼结婚时,只有二十一岁。她伴随了苏轼在政治漩涡中的摸爬滚打,眼见丈夫仕途不易,也深知苏轼苦中作乐,不改其志的生活态度,与苏轼不弃不离。

在苏轼赈灾救民期间,她作为足不出户的女性,也关心百姓生活,是苏轼的贤内助,视堂姐王弗的儿子如己出,为丈夫解除了后顾之忧,妻贤子孝,这是给屡遭贬谪的苏轼莫大的精神安慰。
宦海沉浮,苏轼常常身不由己,漂泊在外的人,更渴望受收到家人寄来的只言片语,每逢家书寄来,似乎就能够和家人“见字如面”。这首词通过对比、反衬等艺术手法,徐徐铺展,层层递进,写出了苏轼强烈的思乡情绪。其中的物我对照更将词人的乡愁生发了一个层次,情感深沉,曲折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