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场学校:北京市第十五中学
出场教师:郑莉(北京十五中语文教研组长) 王丹琳(高二筑真班班主任)
师说:我们常说,万事留心皆学问,如果总能保持着好奇心和探究欲,何愁无物可写呢?
编者按
“中学作文”是本报副刊曾经开办过多年的版面,一度成为我们与众多热爱写作和文学的中学生交流互动的窗口。这次决定重开此版,则有了编者不同的出发点。在时下青少年更多习惯用社交媒体短文字、短视频的形式张扬个性的年代,我们似乎更加期待一种“眼前一亮”,期待着信息汪洋中的那束不拘泥于应试的“白月光”。这些“闪光”青年经过真切、严肃的思考之后而呈现出的文字,哪怕尚不足够成熟,也是尤为珍贵的。
新版“作文选”将会以北京各中学为单位,逐校呈现。借一线语文教师的视角和笔触,说一说他们眼中真正具有文学天赋的那些孩子,是怎样与写作产生缘分的。这些语文名师,也将从文学角度为我们解读这些作品中闪耀着的亮点。
我们真诚欢迎全市各校与我们联系,推荐您眼中拥有文学天赋、热爱写作的孩子,联系邮箱316618183@qq.com。
◎高一7班 李远昊
“每次当我看到那些辩论赛上正反方舌战群儒的时候,就觉得很奇怪。因为一定要辩论出一个绝对的态度。”
辩论赛,一个我一直不太喜欢的词汇。每次当我看到那些辩论赛上正反方舌战群儒,激烈辩论的时候,固然都很精彩,但是想到一定要辩论出一个绝对的态度,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很多时候,辩题都是很中性的,而并不存在完全的真理,往往都是因人而异。而最后唇枪舌战也不一定有一个结果,也许是自己想法比较顽固,所以总是敬而远之。
但是,今天讲《劝学》时,老师提出一个学习需不需要“劝”,也就是鼓励的问题时,我又重新想了想关于辩论赛的一些事,究竟它的意义在哪里,是不是该以一种新的眼光去看待这样的一种形式呢。首先,辩论赛培养批判性思维,也就是帮助我们判断日常生活上这么多的道理,哪些是真的有道理的,哪些是心灵鸡汤,哪些是精神毒药,防止自己交所谓的智商税。在拿到辩题后的不断整理搜索资料、反复论证自己观点的同时,也对以这个辩题为基础而展开的无数知识点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对自身的素养其实也是一种无形的锤炼吧。
其次,是社交意义,我发现辩论的过程虽然是紧张而又火花四溅的,但是反过来想,通过这样一次次思想与逻辑之间的不断碰撞,你总会发现很多与你想法不谋而合或截然相反的人,并且一起通过辩论来进行更加深入地交流,这种关系是很有意义的。
更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展示的舞台,这个舞台可以让你找到自信,给你从事其他事情的信心,当你用自己的口才与智慧使人们信服你所说的话、你所坚持的观点时,我相信不管是谁都会有着无比的自豪感,这种滋味一定很享受……
换一个角度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句话是绝对的真理(包括这句话本身),也没有哪句话是绝对的谬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的话,或者是我们辩论中的辩题等等都不是真理。这些种种都是我们用自己的意识去感受客观世界,然后用语言来总结出来的,所以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而真正的真理(如果存在的话),则是存在于客观自然界中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的意识只能无限地逼近客观的真理,却永远无法达到真理。
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平时说的话,都是只在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前提下才成立,脱离这个条件和前提,它就不能够成立了。这可能就是所谓真理的相对性。辩论赛其实讨论的就是这些真理和真理成立的条件,是一种不断探索的过程,而不论是观众还是辩手,在这个反复思考的过程中,总是可以收获属于自己认为的那份真理,那便是有价值的。
再回想之前我一直讨厌的那股辩论时弥漫的火药味,难道就一定是不好的么?正是因为想要竭尽全力地去充实自己的论题,说服观众,打败对手,这种“火药味”促使着他们更加不甘退让,不屈不挠,不断地激励自己去寻找更多有说服力的论据和知识,这又恰巧和老师今天说的学习是否需要鼓励有点靠近了。准备的过程,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而一旦你真正投入进去,有着自己的那份渴望与执念,一定会自觉地去“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当然是一种好事。
有时候,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也是一种别样的享受……我想,这种学习虽然不是学校那种硬性规定的作业,但所收获的东西,却是那些书本上的知识比不了的,因为那是经过你自己脑海中琢磨出来的,完全内化于心的“精华”。
教师郑莉点评:对于从小没有受过多少辩论训练,更习惯于“敏于行而讷于言”的我们而言,很多时候并不一定能欣然认可高中开始接触的辩论赛的,但为什么要有辩论赛,为什么要辩论,却不是每一个学生都会深入去想的。鲁迅先生说,凡事需得研究,才会明白。小作者着眼于日常生活的一点小困惑展开思考,也许得出的观点未必多新颖深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想明白的东西,总是比外在告诉他的结论要宝贵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