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孤独症孩子的家长都面临着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孩子特别喜欢扔东西。无论是玩具、餐具,还是随手能拿到的任何物品,都可能成为他们扔掷的对象。这一行为不仅容易造成物品损坏,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让家长们倍感困扰。星贝育园在长期与孤独症儿童相处及研究中,总结出了一套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建议。

沟通表达障碍:孤独症孩子往往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困难,他们难以用言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情绪和感受。扔东西可能是他们吸引他人注意力的一种方式,试图通过这种强烈的行为来告诉周围的人 “我需要关注” 或者 “我现在感觉不舒服”。例如,当孩子感到无聊时,可能会通过扔玩具来引起家长陪自己玩耍。
感官刺激需求:孤独症孩子对感官刺激的反应与常人不同。扔东西的过程中,物品掉落的声音、在空中的轨迹以及手部用力的感觉,都能给他们带来独特的感官体验。有些孩子喜欢听物品碰撞地面发出的响声,所以会不断地扔东西来重复这种刺激。
行为刻板与习惯:孤独症孩子常表现出刻板行为模式,一旦养成某种行为习惯,就会不断重复。如果之前扔东西的行为得到过某种回应,哪怕是负面的回应,孩子可能会将其视为一种强化,从而持续这种行为。比如,曾经扔东西后家长立即过来制止,孩子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种有趣的互动,进而频繁扔东西。

改善沟通方式:家长要积极学习与孤独症孩子沟通的技巧,如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丰富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当孩子扔东西时,耐心地询问他们 “你是不是想要这个”“你是不是不开心了”,引导孩子用简单的手势、词汇或图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鼓励孩子通过正确的方式吸引注意力,比如轻轻拉着家长的手,而不是扔东西。
提供合适的感官活动:了解孩子对感官刺激的偏好,为他们提供专门的感官体验活动。提供不同质地的物品,如丝绸、海绵、砂纸,让孩子触摸感受。这样,孩子能在安全、合适的活动中获得所需的感官刺激,减少通过扔东西来寻求刺激的行为。
打破刻板行为:当发现孩子扔东西是出于刻板行为习惯时,尝试引入新的活动或行为来替代。比如,孩子总是扔玩具汽车,家长可以在孩子扔东西时,拿出一个新的拼图游戏,引导孩子参与拼图,转移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强化新的行为模式,让孩子慢慢忘记扔东西的行为。
建立规则与奖惩机制:为孩子建立明确的规则,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被允许的,例如 “不可以扔东西,扔东西会让物品坏掉”。当孩子遵守规则时,及时给予奖励,如一个小贴纸、一颗糖果或者拥抱表扬。如果孩子违反规则扔东西,要给予适当的惩罚,比如暂时拿走被扔的物品一段时间。但惩罚要适度,避免过度严厉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环境调整:检查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容易引发扔东西行为的因素。例如,玩具过多可能让孩子随意摆弄并扔掷,可适当减少玩具数量,每次只提供一两个玩具,玩完后再更换。家中危险物品要放置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防止孩子扔危险物品造成伤害。
通过星贝育园这些建议,许多家长成功改善了孤独症孩子扔东西的行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应对方法可能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希望家长们保持耐心,持续尝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