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坐坝尺峪村农家院
云踏山头走,风从峡谷来。
蝶飞家院里,应是有花开。
江岚评:一、二句对起,音节甚佳。尾句应字尤其用得好,恰当的想象使
文字平添张力。
大涵雪野评:山头云走,峡谷风来,独坐之视觉、感觉怡然,身心俱爽;
三、四句跳出画外去写,是无我之境,琵琶半遮面,如此农家院,令人神往。
宋彩霞评: 此诗平开二解。一解写山在云下走,峡谷有风来。一解写画外
境。纯用大笔大墨,不着一毫纤巧,看他写一“蝶飞”,便写出如许几
寸,而又毫不费手,真使人何处复得临摹。只写“有花开”三字便将坝尺
峪村农家院坐出矣。
阳光评:拜读先生佳作和大涵雪野老师的点评,颇受启益!先生简短的二
十个字,将坝尺峪村的风光描写到极致:“云踏山头走,风从峡谷来。”
可谓神来之笔!“蝶飞农院里,应是有花开。”下联以蝶飞院里之物象,
引人入胜,花开的盛景不用看谁都知晓,这虚晃一招,可见妙趣和张力!
高!不愧是名家之手笔!学习并收藏了!
与显祥诸友游静之湖森林公园
上山一路绿相陪,溪水开花无数堆。
何处幽香钻入袖,柴门栅院锁玫瑰。
刘志峰评:前两句用陈述句,作者与友上山,一路看到生机勃勃的绿色,把翻滚的溪水当做花来欣赏(大概因没有看到真的花,生几分失落)。第三句用疑问句:何处阵阵幽香袭来?第四句解答第三句,原来那个玫瑰园里已经是万紫千红了。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绝句追求变化,后二句用疑问或否定的语气,往往能增强诗句的张力,加大意境的气势。
儿时雷家村
千株松栗绕东边,万顷鄱湖接北天。
晴日西山缥渺见,传言里面住神仙。
刘志峰评:作者用儿童的眼光看家乡,记忆中家乡是绿树环绕,碧水接天,西山隐约,神仙佳话,美丽、鲜活、有趣。不仅景致美,还有美丽的传说故事。儿童生性活泼,眼中的家乡也生动活泼。前两句写雷家村风景秀丽,虽未直接描写树林多美,也能使你看见千株松栗掩映的雷家村;不用说烟波浩渺,湖光潋滟,只‘万顷’接‘北天’,足可使人感受到鄱阳湖的广大。在林中湖畔发生过多少儿时的故事,作者没说,却透露出作者对美丽家乡的热爱。这还不够,鄱阳湖边,烟雾蒙蒙,在青天丽日下,才能隐约看见那缥渺的西山,传说山里住着神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作者不说家乡如何值得思恋,而是透过那里有神仙居住,引起读者更加对这片神奇土地的向往。
全诗采用赋体,语言通俗简练,用“绕”“接”“见”“住”四个动词将家乡写活了,也溶入了作者的情感,供读者想象的空间很大。鄱阳湖的水乡景色,如在眼前,其不尽之意,有如余音绕梁,值得细细把玩。颇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韵。
三月赏油菜花
一路双肩披早霞,我随蜂蝶赏金花。
相机装满新春色,十里归途香到家。
获江西省全省征诗优秀奖,评委评语:很有生活气息。
周学锋评:一首流畅、清丽的小诗,让人感到温暖。阳春三月,诗人迎着朝阳,外出游历:油菜花开遍田野,蜜蜂蝴蝶飞绕左右。首联以写实铺垫,营造出一幅美丽的春图。彩霞、蜂蝶、金花,色彩鲜明,静中有动,相得益彰。尾联写我,举起相机,把这满园春色带回家。整诗意脉贯通,虚实结合,一气呵成。此诗见长之处在于,作者把诗中主体“金花”,归为一个“香”字,并用“同感”手法,以写虚结尾:“十里归途香到家”。把意境提升到一个高度,诗味绵长,十分耐嚼。
夏爱菊评:此诗描绘了一幅十分美好的赏花图。紧紧围绕“赏”,作者一连串动作和主观感受,让此行充满情趣、理趣、乐趣、诗趣,读者也感同身受,赏心悦目。句句都是亮点,字字不可更换。丰富生动的形象,新颖奇妙的构思,使作品大为增色。
王惠维评:全篇就是一个小短剧,我们随着诗人的镜头,来做视线转移。从披着朝霞出发,到看到蜂蝶在花间翩翩,再到拍照,最后回归。起承合理,转结明快,叙事清晰,有条不紊。看到蜂蝶在花间,而说是跟随蜂蝶赏花,拍照而说是“装满”。的是大家手笔,夸张渲染,虚实相生,深有力度。
老者垂钓
水静鱼漂稳,蜻蜓竿上栖。
天云闲看我,端坐一渔迷。
刘志峰评:前两句通过“水静鱼漂稳,蜻蜓竿上栖”描写垂钓场景的极端宁静,仿佛时空都被凝固住了,三、四句转写天上白云凝视着“渔迷”,静中生动,动中心与物会、情与景和,产生一种美仑美奂、难以言喻的意境。
忆母亲冬夜纺棉花
寒风阵阵叩门开,半盏油灯小桌台。
纱线慢牵星月走,纺车摇到曙光来。
李晓刚评:前二句赋胜,后两句赋比兼胜,情思绵长,诗韵悠悠。“纱线慢牵星月走”句,情景兼融,想象丰富,动吾乡思动吾愁!
归樵评:美感与表达之间,在于炼意的同时,还须十分注重炼句与炼字,此诗转结句“纱线慢牵星月走,纺车摇到曙光来。”颇具神韵,纱线的慢牵下星月悄然离去,而曙光却是纺车摇来的。把母亲彻夜纺棉花的勤苦,写得十分生动而又唯美,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
王力评:年轻人很难共鸣,五十岁以上的人却容易热泪盈眶。写诗要么感动人,要么震撼人,要么鼓舞人,要么发人思考,关键在于一个真字,立意真,用情真,才能谈得上善和美,谈得上精彩和深刻。此诗虽然只是写母亲纺棉,却能引起读者对无数艰难岁月的回想,对母亲的感恩,所谓共鸣。好诗不囿于具象,一句花落知多少,蕴含多少社会变迁、人生况味,岂独叹于落花乎!
向小文评:纺织棉花已经成为了一种沉痛的历史记忆,在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对此是无痛感和同感的,觉得它只是作为一种历史的古董而存在。但作为诗人的那一代人,纺织棉花的场景或许早已痛入骨髓,深深地印记在他们终身的记忆里。因为,纺棉花是哪个时代生活的必须,生存的必要,也是那个时代下必然的历史产物。所以,这种记忆对诗人来说,是无法消除和难以忘记的。这是一个寒风阵阵的傍晚,寒风在轻轻地叩打着院落的小门。在昏黄的油灯下,正坐着慈祥的母亲,弯着腰在缓缓地摇动纺车,把棉花打匀,然后成丝,一根一根地抽出来。而最令人称奇的莫过于是棉花纺出来的纱线,它不是在母亲的手里牵着,而是如在牵着天上的星星和月亮随着母亲的纱线在走动。母亲劳累的身影在星月的光辉中抖动着,但为了生活的重担,只好日夜劳作,等着纺车把生活的曙光摇出来吧!最后一句一个“摇”字,不仅写出了母亲劳累时间之长,更是饱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期盼和改变的情感。
居百丈山涂家村
山青缘竹翠,水碧是清流。
林鸟临窗唤,声声悦小楼。
刘志峰评:作者居住在山村,前两句说理,说翠竹满山使得山变青,水所以绿是因为它清纯,同时透露作者那种闲适、惬意的情绪,以此作为后两句的衬托。第三句描写鸟儿登在窗台上鸣叫,以至于作者居住的小楼都乐了,以此进一步渲染作者的情绪,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见楼边公园割草
嗡嗡响是电机吟,碧草随声折半身。
为抢阳光头欲露,新头才露剪平均。
江合友评:写实而有寓意,深可慨也。
何其三评: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引申,派生出此诗的主旨。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此诗之旨意所在。
蔡大营评:雷老师以司空见惯寻常之事诠释千古哲理名言,令人钦佩!
日照市任家台礁石公园捉蟹
小蟹沙中住,偶然会曝光。
手伸它又躲,与我捉迷藏。
刘志峰评:对每个人来说,童趣最值得回味,此篇充分利用了通感。此诗以白描和拟人手法写捉蟹过程的片段,来渲染捉蟹的趣味。“曝光”二字用的巧,读来感觉灵动且意味深长。
独孤食肉兽评:诗要有童心,但不可泛滥。此诗得其分寸。
百丈山景区避暑涂家村
暑被大山灭,凉从竹海来。
鸡鸣催不醒,一梦到天开。
王力评:到景区避暑,为了爽爽睡上一大觉,唯陶渊明得意窗下凉风可媲美
之。起承两句写出凉意,直透读者胸墙,美美的。用特别普通的词语,说特合常规的事,却写出特别有味儿的诗,这就是高水平。北京建国饭店的大厨炒一盘土豆丝,咱也炒一盘土豆丝,同样炉火,同样用料,同样厨具,同样工序,味道真的不一样,您信么?

雷海基 江西进贤人,军旅诗人,诗词评论家,曾任解放军某部队政治委员,大校军衔。编著出版有《诗词快速入门指导》《古今名家论诗词语录》《好诗创作谈—雷海基诗论文选》《雷海基作品选·诗词卷》《雷海基作品选·理论卷》。
编辑/章雪芳 审核/小楼听雨 校对/冯 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