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特级教师陆恕《记一次课外活动》教学赏析
一堂可赏可鉴的作文课
——著名特级教师陆恕《记一次课外活动》教学赏析
张敬义
全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研讨会在广西河池地区举行,广州著名的特级教师陆恕为大会上了一堂精彩的作文示范课。他那幽默的语言、巧妙的教学设计、灵活的教法所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给与会代表留下深刻的印象,给我们的小学作文教学带来诸多启示。
一、习作目标弹性化陆老师为学生的习作设立了弹性目标。目标分为三级:一级目标要求学生“把‘击鼓传球’的活动有顺序、有重点地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二级目标要求学生“在一级目标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体验”;三级目标要求学生“在二级目标的基础上,对这次活动进行评价”。 并且说:“起草时,可以先在你的题目后面表明几级目标,待习作修改后,还可以提升自己选择的目标。”
一级目标属于基础性目标,是针对一般学生提出来的。二、三级目标属于发展目标,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出来的。显而易见,设立弹性目标做到了下能保底,上不封顶,充分挖掘学生的习作潜能,鼓励学生冒尖。这种鼓励不是空泛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发挥习作目标的导向功能,使学生树立 “我能行”的信念,激活学生脑海里沉睡的创造潜力,边写边改,逐步升华,让自信心和内驱力促使学生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二、教学过程活动化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创造条件,通过学生的耳、眼、口、手、脑等多种器官的感受和体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两节作文课按照“做—说—写”的程序运作,凡是学生能观察的尽量让学生观察,凡是学生能动口的尽量让学生动口,凡是学生能动手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课堂组织得生动、曲折,富有变化。
1、做游戏——“击鼓传球”。陆老师先在班级选拔“鼓司令”;接着交代游戏规则:鼓声起,鼓要越打越紧,球按“S”形路线运行,鼓声落,球在谁的手里,谁就到前面抽签,然后按照签上的要求表演节目。准备工作就绪,紧张刺激的游戏便开始了!第一轮被抓住的学生抽到的签要求“请学两种动物叫”。第二轮被抓住的学生抽到的签要求“请你座位后面的两位同学分别把一个“〇”加一笔改换成另外一个东西,看谁用得时间少”。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产生许多构思新颖的图形。黑板上出现了“6”、“8”、“9”、“气球”、“花朵”、“乒乓球拍”、“铁拐李的酒葫芦”……开局极富创意,击鼓传球的紧张,学动物叫的有趣,改画“〇”的新奇,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产生真切的感受,获得丰富的习作素材,为说与写作好了物质与精神上的准备。
2、说思路——组织内部语言。陆老师要求学生按照“传球—抽签—表演”的顺序说游戏的过程,重点说活动的体验。先在自己的心里说,接着讲给“老师”(自己的耳朵)听,然后同座位的两个同学互讲,最后到台上讲。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匠心独运。朱智贤先生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中指出:“要启发学生注意锻炼把内部语言、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三者结合起来,统一发展言语的能力。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往往需要内部言语做基础。‘想好再说’比信口开河要更有逻辑性和条理性,书面言语表达能力,更离不开内部言语的‘构思’基础。”陆老师安排学生“说文”的目的就在于此。
3、写初稿——快速行文。第二节课一开始,陆老师说:“这节课我们准备这样上,给同学们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初稿,速度要快,一气呵成,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注或空下来,写一行空一行,便于修改。准备,开始!”计时作文,快字当头,快中求好,好中求快,充分挖潜,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从而提高习作的训练效益。
三、训练方式多样化众所周知,要想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必须解决习作的材料、写作方法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的问题。陆老师为解决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运用以下几种训练方式。
1、在观察中发现。陆老师要求学生在“击鼓传球”的游戏中,“想笑,你就笑;想叫,你就叫;想跳,你就跳”。不过,“眼睛要尖一点,看得真切;耳朵要灵一点,听得仔细;脑筋要活一点,有所发现”。简单的要求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使其掌握观察的要领。例如,陆老师有意拖长音喊了一声:“预——备!”,时间持续几十秒,然后停下来,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一位同学说:“‘预备!’老师发出了第一声口令,并高高举起了右手,鼓手也举起了鼓锤,全场立即静了下来,连场下听课的老师也都一动不动。”再如,陆老师问:“第二轮的鼓声一落,你有什么发现?”“那位女生同学用手捂住胸口,长长出了一口气,手还在发抖呢。”在游戏中提示、引导,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使观察更细致。
2、在活动中体验。真实而独特的感受是伴随着快乐的游戏产生的。“你们的心情怎样?”有的说:“别的同学都很紧张,我不紧张。因为我坐在第二位,得不到球。”有的说:“球越传越快,一眨眼就传到了我这一排,我的心都跳到嗓子眼上了。”还有的说:“球在同学们手上飞快地传递着,大家接过来的似乎不是一个球,而是一团火,都生怕在手上多停一下,烫伤自己的手。”不同的境遇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学生的内心表白可见一斑。
3、在交流中积累。在学生各自说思路时,总能听到耳熟能详的话:哪些词用得好?哪些体验独特?哪些地方说得具体?哪些地方还需要补充?提出以上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捕捉闪光的语言,体验独特的感受,疏通堵塞的思路,梳理散乱的素材,借鉴成功的习作经验。
4、在修改中完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陆老师安排了两轮修改,且在修改的后期(学生的习作已成品化,时机成熟),出示自己的一些优秀“下水片段”让学生“扫描”(心有灵犀一点通),产生“震惊效应”(示范是最好的修改指导),刺激学生不满足于现状,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优化习作。
四、学生习作个性化有人担心,做游戏,写作文,容易产生雷同,不利于写出有个性化的习作。其实,由于每个学生在游戏中观察与体验不同,加之老师灵活的启发、点拨、引导,因而,学生写出的习作各具特色。请看两位同学的习作:
学生1:这时候鼓声停了,球落在第一排最后一位女同学的手里。她满脸通红,腼腆走上台来抽签,第一轮的签上写着:请学两种动物叫。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这时,她小声学一声猫叫,有气无力的;她又学了一声公鸡叫,像一只病鸡。我暗暗庆幸,幸亏没有接到球,要不,肯定会出洋相的。这时,老师请一个男同学上来学鸡叫,他的声音洪亮,还真像一只雄壮的大公鸡呢!
学生2:游戏开始了!鼓声一响,球开始传了下来。我坐在最后一桌,球不会传到我的手里,心里还挺高兴的。谁知“啪”的一声,鼓声停了,球正好传到我的手里。 我想这个鼓司令是不是后脑勺长着眼睛,要不然为什么早不停,晚不停,偏偏球传到我的手里就停。这时,老师把我请到台上,抽了签,我一看题目要求学两种动物叫。老师给了我一些准备时间,我先学了一声猫叫,同学们哈哈大笑,笑得上气不接下气……
古人云:“童子之情,乐嬉戏。”陆老师根据儿童的特点,把游戏引进课堂,让欢乐的游戏点燃学生最佳学习情趣,将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结合起来,学生乐在其中,体察其间,津津有味地谈感受,练语言,尽其所能,完成理想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