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喜喜,一个靠写作旅居世界的自由职业者,无限游戏新玩家~”
今天,想分享一篇我超级喜欢的美食散文——张春《各种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时刻》。
平时我读一篇散文,5分钟就行,但这篇我花了半小时才读完,因为真的很有意思。也有可能是因为舍不得,它就像我喜欢吃的食物,越喜欢越会细嚼慢咽,不想一口气吃完。
这个选题,光是做眼下的拆解,都是稳赚的。
一则是,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无非就是吃和睡,而吃得好这事,又能让我们睡得好。所以,研究吃这件事的乐趣和益处实在无穷呀。
二则,快节奏生活让我们风风火火地忙,囫囵吞枣地吃,胃是排斥的,大脑的麻木的。是时候,借着写美食散文这件事,把向外看的目光收回来了。让散文指导生活,细细打理,慢慢品味。
张春老师自然地写,我也自然地拆解,不套过往的模板啦,就当临时起兴,各回各家拿来各自私藏的零食,一起围坐在秘密基地,放肆开怀地聊聊天吧,像邻家朋友那样~

一、标题亮点
首先,是接地气的选材,即普通的食物,而不是高级的料理。直接和众多读者拉近距离,亲切自然,极易唤起读者的回忆,及赢得强烈共鸣。
其次,用“最好吃的时刻”,将食物和时间巧妙联系起来,制造悬念,轻松激起你我的好奇心,普通食物最好吃的时刻,到底是什么时候?和我想的有什么不同?
最后,“各种普通的食物”和“最好吃的时刻”形成漂亮的结构对仗,读起来很有节奏感,结合字面意思来看,更是有种多云转晴的惊艳转折感。
二、结构和主题
√结构:
简单清晰,很好区分。每一个段落都是典型的片段式描写,即一段介绍一种普通食物的最好吃时刻,长短篇幅流畅切换,设计得十分自然又很妥帖,读起来代入感极强。
①开头:
开门见山,直接用“白开水”这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食物开篇,牢牢扣住标题。
②主体:
收放自如地刻画了近40种普通食物的美味时刻,短小却充满精致的细节。
③结尾:
总结和食物的相处之道,即大大方方地吃最美。末句更是幽默又直接地表达出美食对自己的巨大诱惑,以及自己对这些食物的强烈热爱。
√主题:
通过片段式的场景刻画,鲜活地写出普通食物的最佳赏味体验,呈现人与食物、时间、情境、情感之间的微妙联系,表达出作者对食物及日常生活的珍视与热爱。

三、细节描写
1)视觉、触觉、味觉结合。比如这段:
“薯条要刚出锅,热热的,表皮脆脆的,还有一点明显的细盐在外面,里面是软的。最好是拿硬而热的薯条刮甜筒冰激凌吃。一截一截地咬下去,每一口都能吃到盐、脆热的外皮、烫嘴的柔嫩土豆肉,还有又甜又凉又奶的冰激凌。这样就可以冷热甜咸硬软一口吃到。”
2)时间和场景的完美搭配,食物和情境的自然融合。比如这段:
“春游和秋游时应该吃螃蟹。想想看,世间的春游食品都是面包,充其量是午餐肉,而你坐在铺满阳光的草地上,和你的狗一起,细细地,慢慢地,吃掉一只大螃蟹……”
3)将情感附着在食物上,让食物成为载体。比如这段:
“生病的时候,吃不到这碗面就好不了。所以我常觉得半死不活的,每次生病都没好全乎,心里剩一角装着乡愁。”
四、语言特色
用词简单,通篇都是口语化的表达,非常亲切自然。
风格温暖细腻,带着扑面而来的烟火气,幽默感又像甜筒上的巧克力碎一样,时不时给人一点小惊喜,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比如那句,“如果实在不方便,可以拔一根长头发当牙线……头上应该长角的那个部位的头发最结实……”
全文就像一条自然流淌的溪水,清澈、自然、轻盈,可读性极强。我第一次读的时候,边吞口水边做笔记,各种美食和灵光在我脑海中爆炸。
真神奇,普通食物通过文字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

五、灵感提取
每读到一种食物,张春的文字都会点亮我的美食记忆地图。我对她笔下每种食物的好吃时刻,都有不同的感受,也会把自己的第一个念头快速记下,保留自己真实想法的原汁原味。
我觉得这很好,这就是散文的魅力,不会替换你的一切,只会唤醒,然后完成火炬的交接。
我好像能透过文字,听到作者背后的潜台词,她说:“这是我的感受,现在到你了,说说看吧,我想听听关于你的一切。”
现在,话筒调转,键盘传递,轮到我们去写写自己关于各种普通食物的美好记忆啦~
比如,喜喜觉得西红柿最好吃的时刻,是夏天刚从邻居奶奶家的菜园子摘下,打一桶透心凉的井水“冰镇”一会,简单洗净,挑起熟得正好的那一个,甩甩水,从最圆鼓鼓的那一面开啃,边咬边吸汁水,四五口就快速解决掉一个水灵灵的西红柿。然后再洗净手,慢条斯理地拿出水果刀和砧板,备好白糖和食盆,给大伙做凉拌番茄。

六、如何练仿写?
1)从标题和选题入手
学写一些带着些许反差、结构对仗、选题亲切、充满悬念的日常生活类标题吧。
作者写普通食物,我们可以写:
各种普通的水果最好吃的时刻;
各种普通的天气最动人的时刻;
各种普通的人类最美的时刻;
各种普通的声音最悦耳的时刻;
各种普通的气味最诱人的时刻;
......
2)从段落入手
像作者一样,一个段落只写一个片段,不解释来龙去脉,不追事件的完整性,只刻画最精华的那一部分。
就像有些小孩子只吃最甜的草莓尖尖,只挖西瓜中间最甜的那一块。
3)从细节和情感入手
学作者充分调用视觉、味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节描写,打造生动易读的文字,营造鲜活的日常画面感。
学作者给予食物情感寄托,将一件普通的小事带入特定的情境,让平凡也变得意义非凡。
人类的情感,就是最好的记忆提鲜剂。

比如,喜喜在拆解过程中的仿写训练——《冰糖葫芦》:
小时候看《情深深雨蒙蒙》,杜飞为哄如萍开心,去给她买糖葫芦。结果买回来后,他自己咔咔在那吃,看得我直咽口水。
那时候的我,还没吃过糖葫芦,想象中该是Q弹多汁,口感像肉的。现在的我才知道,那时的我想吃的糖葫芦该是染成红色的鱼丸,且得是没有夹心,脆口热乎的。
味道得是鱼肉的清甜,没有一丝腥气,沾点咸香的酱汁,一口一个,有点像便利店速食柜里卖的咖喱鱼丸。
现实中,最好吃的糖葫芦还得是草莓做的。山楂太酸,我不喜欢。
北方冬季的草莓刚刚好,鲜红饱满,酸甜正好,外面裹着一层琥珀色的糖壳,一口下去,脆脆的,还止不住地往下掉细碎的小糖渣。好可惜,我的嘴巴为什么不够大。
第一次吃到草莓冰糖葫芦,是几年前的冬天。当时被拦在北大门口,因考试月封校不准游客进去参观,我们只能气馁地绕着外圈走,可能在痴心妄想会有什么奇迹发生。
突然,一大树红得耀目的草莓冰糖葫芦在阴沉沉的街景里,划开一个大口子,强有力地勾住我们的眼球。我们当即手拉手跑过去,一人挑了一串,10块钱6个鸡蛋大的草莓,我和朋友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在对方的眼里,看到同一句话:北大诶!草莓诶!才10块,快买!快买!
然后,两人眼疾手快地掏钱,拿起糖葫芦就走,边吃边惊叹,“好甜哦,北大的学生真幸福!”
先前的阴霾也因这一大串草莓糖葫芦的出现,一扫而光。
后来,我走过许多地方,买过很多次草莓冰糖葫芦,都无法与这一串媲美。不过,它们倒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冬天买来吃最好,因为外层的糖会因冷气硬成坚实的糖壳,不担心会化,吃起来冰甜脆,直降心窝里的股股躁意,更没有馋嘴的虫子飞来飞去,简直完美。
我又开始期待冬天的草莓冰糖葫芦了。
[微风]你呢?你心目中普通食物最好吃的时刻是怎么样的?
好了,以上就是喜喜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内容了。如果内容对你有帮助,请记得给我点赞哦。你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呀~比心[心]
————————————————————
the end
作者介绍[撒花]
我是蔡喜喜,95后自由写作者
自学写作5年,变现6位数
全网牵手3w读者的自媒体新人
笔名是喜欢的两位女生名字的组合
一位是我写作的领路人
一位是我生活的空中领航员
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喜欢的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