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务在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鲁莽躐等,虽多无益。“
这句出自明朝大学者胡居仁之口的读书警句,告诉我们:读书要循序渐进,要精熟,一本书读熟后,再读另一本,不要粗翻浅览,那样做,书虽然翻得多了,但是没有什么益处。
这正如宋朝理学家朱熹所说的,读书要”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是一样的道理。
以前,人们的生活节奏慢,所读的书籍并不像现在那么多,采用这种慢读的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在今天知识迭代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还采用这种慢读的方式,就有点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因为,我们需要更高效地从阅读中吸收更多的新知识。
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又快又好的读书方法呢?
这段时间,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了跟两位大学者不一样的读书主张一一“流水式”阅读和“呼吸式”阅读,这样的读书方法,令我耳目一新。

“流水式”阅读和“呼吸式”阅读,这两种我从未听说过阅读方法,来自日本作家、书评家印南敦史的著作《快速阅读术》。
作者印南敦史,小时候被严重摔过一次,以至于怀疑自己脑袋被摔坏了。他在读书的时候,阅读和写作都很惨,导致许多人都用异样的目光审视他。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阅读菜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摸索出一套可以快速阅读的读书方法,让他成功逆袭,成了一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书评家。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提出的阅读方法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吧。
1."流水式”阅读
什么是“流水式”阅读?
"流水式”阅读是一种阅读的方法,作者认为,让书籍的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这种读书方式,就如同听音乐一样,是一个很自然的、轻松愉悦的过程。

是不是所有的书籍都适合“流水式”阅读呢?
并不是这样的。印南敦史介绍的“流水式”阅读,只适合商务类、致用类书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干货类书籍。因为,按“二八”法则,在一本书中的干货,往往只占全书的20%,我们只需掌握这20%就足够了,其他的80%的内容,可以不用理会。但是,小说、散文、随笔等书籍,有贯穿全书的故事情节,就不太适合用“流水式”阅读法了。
怎样进行“流水式”阅读呢?
作者告诉我们,“流水式”阅读的前提是先学会跳读。
在干货类的书籍中,作者自述部分、论证观点时所用的实例、经历等内容,都可以选择跳读。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思考,快与慢》一书,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曾经获得诺贝尔经济奖。这本厚厚的大书有40多万字,如果按照我以往从头看到尾的慢读法,没有一个月,根本读不完。因为内容实在太多,时间跨度大,即使读完了后面的,前面的也忘光了。但是,如果我把作者自述部分、论证观点时所用的实例、经历等内容,都选择跳读,那我就可以节省不少时间了。

(2)用"流水式”阅读的4个步骤来提高阅读速度
学会了跳读,再掌握“流水式”阅读的4个步骤,就可以提高你的阅读速度了。
①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
从书的目录,可以了解这本书哪部分重要,哪部分不重要。序言会简单介绍这本书的情况。通过检视阅读法浏览书的目录和序言,就能快速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
在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我就是从目录上找到书中的“七个习惯”的主要内容仔细阅读,其他内容就快速浏览或者直接跳读了。
②仅需五行,就能对内容了如指掌。
对于商务类、致用类和新的畅销书解释说明性的内容,一般都采取下面这个结构:开局一中局一结局。
开局部分,在每个话题的开头,作者会先提出观点或主题,来阐述他要表达什么,观点一般在五行左右。
中局部分,作者会用具体事例来论证观点。
结局部分,作者会再次确认观点,总结观点,一般也在五行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