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 咸文静 金玥彤 张鹏
游客的一句话,曾经深深烙在席玉秀心里。
当年,这个来自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小庄村的农村妇女还不了解“旅游”二字的含义。在青海湖边兜售阿姑绣好的香包、腰带时,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告诉她,“你们民族的服饰、音乐、舞蹈就是你们最大的财富。会有很多客人到你的家乡来!”
20多年过去了,作为全国惟一的土族自治县,每年有数百万游客踏上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中国土族·彩虹故乡·醉美互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攀升。
一组2021的数据给出了互助县旅游业发展的成绩:特色旅游势头强劲,实现旅游收入17.2亿元。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补充、旅游业为支撑的县域绿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有什么?立足优势传承发展
从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到入选首批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威远镇小庄村是互助县旅游发展的生动缩影。
跨入小庄村高大的门楼,沿着宽敞的村道向里走,一幢幢黄墙灰瓦的土族民宅排立在道路两侧。大大小小的农家乐门前,不同口音的食客进进出出,很是热闹。
村党支部*王国龙是小庄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探路者和带头人之一。这个带着乡亲们在村里蹚出一条旅游大道的庄稼汉,见证了小庄村的蜕变与成长。
小庄之变,缘于上世纪八十年代。
1987年,王国龙在村上成立了安召舞蹈队,县上开始有意识地安排一些观摩、学习的人员到小庄村。1996年,民俗旅游接待点在小庄村挂牌。到2007年,小庄村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户发展到40多户,村上95%的劳动力从事着与民俗旅游相关的行业,昔日与土坷垃打交道的农民成功转型为旅游这个“朝阳产业”的从业者。
在王国龙的印象中,2010年之后,小庄村逐渐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2010年之后,村里不仅实施了农家院卫生间提档升级、污水管网改造、天然气入户等项目,还迎来了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得益于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小庄人的致富门路更加多元,一些村民甚至将自家新建的房屋租给他人经营农家乐,自己再到农家乐务工。
2020年,小庄村接待游客25万人次。去年,这个数字达到35.6万人次。虽然全村有76户村民经营农家乐,但周三到周末几乎一桌难求。就拿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来说,正月初的座位在腊月就已经全部预定。
咬定旅游不放松,科学发展不动摇。从2017年提出大力推动特色旅游业到2018年加快推进高原旅游名县建设,从2020年加快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步伐到2021年推行“旅游 ”发展模式,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民生等领域深度融合,“十三五”期间,互助县主动融入国家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三区”建设,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步伐持续加快。
靠什么?活化资源积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