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不当得利?
所谓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致使对方受损的法律事实。该项制度的理论基础在于“任何人不得基于他人之损失而获得利益”。其目的是为了调整财产变动中失衡的利益关系,由于得利人取得不当利益没有法律上的根据,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人,由此形成了以不当得利为内容的债权债务关系。
二、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1.一方获利,且获利没有法律上的根据。获得利益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财产的积极增加,即财产本不应增加而增加;一种是财产消极增加,即财产本应减少而未减少。无法律上的根据,是缺乏受益的法律上的原因,如果具有法律上的原因,则不构成不当得利。
2.对方遭受损失。所谓“遭受损失”,是指受损失的人利益减少,其同样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财产数额的直接减少,二是财产数额应当增加而没有增加。
3.获利和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这里说的因果关系,意指一方受损是他方获利所致。至于损失与利益的范围大小是否相同,在所不问。一般而言,受损方主张返还利益时,若利益小于损失的,则以利益为准,若利益大于损失的,则以损失为准。
三、不当得利的几种排除情形:
1.明知无给付义务或为履行道德义务而给付。例如给朋友的孩子发红包的行为,虽无法律依据,但确系基于礼仪所给付,不构成不当得利。
2.不法给付。例如甲因购买毒品向乙付款,但却错误汇至丙之账户,此时并不成立不当得利。受到损害一方不得请求返还,受益人也不能当然保留该利益,该涉案款项应当由国家依法予以收缴。
3.提前清偿未到期的债务或偿还已过诉讼时效的债务。无论是未到期债务还是已过诉讼时效的债务,其债务本身并没有消灭,因此清偿行为并不会造成利益失衡,且该清偿行为亦符合清偿者的给付目的,故不成立不当得利。
温馨
提示
除了诉讼之外,在平时使用移动支付过程中,如果发生了转错账户、金额出错的情形,可以通过下列方式追回财产,避免损失:
1.注意核对转账信息。在转账前一定要反复核对收款账号、转账金额等重要信息,切忌草率转账,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2.提前设置“延迟到账”功能。目前,支付宝和微信都推出了“延迟到账”功能,大家可以提前进行设置。一旦出现转账错误,可以在到账之前联系支付宝或者微信的客服,请求撤销该笔转账。
注意
【微信“延迟到账”的设置方式】
“我——服务——右上角三小点——转账到账时间”。
【支付宝“延迟到账”的设置方式】
“转账——右上角三小点——延迟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