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进入白热化,敌人多次改变攻击战术,正面不行的话就改为迂回;强攻没有效果的话就改为渗透,但他们始终没有突破一纵设下的第二道防线。一纵的战士们在杨勇的指挥下用枪炮、血肉筑成了铜墙铁壁,令敌人无处可进。
整整三天三夜,一纵两个旅抗敌12万,杨勇率领一纵在我军战争史上谱写了阻击战的新篇章。
3天的时间令我军主力顺利全歼黄百韬兵团,并为我军歼灭黄维兵团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三天阻击任务后,一纵连夜奉命从板桥撤离。黄维兵团还以为我军害怕了,连忙孤军深入,却在南坪集被陈赓纵队拦下,最后在双堆集陷入中原*军5个纵队的合围。
还未恢复元气的一纵余部在杨勇的指挥下,又参加了歼灭黄维兵团的战斗。最终黄维兵团全军覆没,其中一纵歼灭敌军16000余人,俘虏敌兵团副司令吴绍周等9名军官。
从这以后,一纵打硬仗饮誉淮海战场,杨勇“啃骨头”闻名遐迩。
指挥金城反击战,扬威朝鲜半岛1949年2月,杨勇担任第二*军第五兵团司令员。4月21日,杨勇指挥五兵团在安庆以西渡江,和兄弟部队一起突破了国民党在长江设立的防线,随后奉命追歼敌军。
9月,杨勇奉命向大西南进军,此时国民党军队为了迟滞我军的行动,将沿途的桥梁和道路都给破坏了。在杨勇的指挥下,部队克服恶劣的天气、泥泞的道路、大江阻隔等困难,日夜兼程百余天,行程5370多里,经过大小战斗50多次。
最终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歼灭敌军37000多人,解放了贵阳市和大小县城21座,完成了迂回四川、参加成都战役的伟大任务。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担任贵州军区司令员的杨勇主动给刘伯承、*等人写报告,要求赴朝参战。由于诸多原因,杨勇的报告没能得到批准。
直到1953年4月,杨勇终于有机会赴朝参战,他先后担任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员、志愿军司令员等职务。杨勇抵达朝鲜战场的时候,朝鲜停战谈判的各项议程基本达成协议,剩下的便是重新规划军事分界线和拟定停战协定的细节了。
彭德怀也从北京回到朝鲜,准备参加停战协议签字仪式。和平即将到来,杨勇也以为自己会“白来一趟”,谁曾想就在这个时候南朝鲜总统李承晚反对任何妥协,要单独打下去。
就这样,进行了两年的板门店谈判停战协定难以签订,李承晚这一举动也惹怒了中朝两军。杨勇对政委王平说:“为什么美国都主和了,李承晚还要继续打?他有什么本事继续打下去?是他自己单独打还是另有目的?”
*
*指示:“朝鲜战场作战,要‘零敲牛皮糖’。”杨勇也下定决心打一场打仗,上3个军,后来在杨得志的支持下,增加到5个军。当时有很多人都不理解杨勇的举动,连一向以大胆著称的许世友都说:“根据解放战争的经验,歼敌1万,自损3000,我们一定要慎重。”
此时,回到朝鲜前线的彭德怀赞成杨勇的看法,他认为:“如果不在军事上给予李承晚集团惩罚性痛击,不仅会拖延朝鲜停战,还会影响朝鲜半岛的战后和平。”
紧接着彭德怀给*发去电报,建议给李承晚军严重打击,再歼灭1.5万敌军。第二天,*回电同意,表示停战签字必须推迟,再歼灭李承晚军万余人是很有必要的。
1953年7月13日晚上10点,随着杨勇的一声令下,志愿军炮兵1000门大炮一起怒吼,几平方公里的敌军阵地在炮火中燃烧起来。炮火刚刚延伸,20兵团3个突击团就向敌军4个师25公里的防御正面开始突击。
一个小时后,敌军的前沿阵地被我军全面突破,而家喻户晓的“奇袭白虎团”的护士也是发生在这次战役中。此时敌人惊讶地了解到指挥这场战役的是,年仅40岁却身经百战的20兵团司令员。他们还发现杨勇指挥过的装备现代化的第16军也被调了上来,敌军意识到这是一场大仗。
不久后,美国和李承晚一致同意停战。金城反击战结束后,20兵团共歼灭敌军52783人,俘虏2836名敌军,超过预定计划的5倍,击落85架敌机、缴获1架飞机、34辆坦克等等。
通过抗美援朝中的这最后一战,志愿军向前推进了192.6公里,给敌军致命一击,拉平了金城东南14公里到西南16公里的一条弧线。
1954年2月,杨勇担任志愿军第三副司令兼参谋长。1955年4月29日,国务院总理*、国防部长彭德怀发布命令,任命杨勇为志愿军司令员兼党委第一*。就这样,杨勇成为继彭德怀、邓华、杨得志之后的第四位志愿军司令员,也是最后一位司令员。
1955年9月,解放军首次大授衔,杨勇被授予上将军衔,他在军界作为高级将领的地位也被确立下来。
在朝鲜主持志愿军工作期间,杨勇和金日成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金日成来北京访问期间,曾向*夸奖杨勇说:“杨勇是个难得的好同志!”志愿军自1958年回国后,金日成每次到中国访问,都要会见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