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芷萱在重庆马拉松携手何引丽再次达到奥运参赛标准
一、李芷萱密集参赛还能取得高水平成绩靠的就是强大的有氧能力
马拉松作为一项长时间大强度的极限运动,会给身体造成明显疲劳,这样的疲劳往往不是一两天就能恢复过来的,专业运动员同样如此,在身体疲劳的情况下,不断参赛就容易引发过度疲劳,从而导致损伤发生。
在促进疲劳恢复方面,我们往往强调要重视拉伸、冰敷、按摩、营养补充、睡眠等等,这些措施的确很重要;
但这些因素都属于外部因素,而内部因素,也即你自身身体恢复能力,对于疲劳恢复快慢可能更能发挥决定性作用!
身体恢复能力快慢是由什么决定的?
其实就是你的有氧能力,也即你的心肺耐力。根据心肺耐力的定义,心肺耐力是指将心脏、血管与呼吸系统将氧气运输到全身特别是肌肉的一种综合能力。
良好的心肺耐力机能不仅能保证身体长时间有效地工作,同时也是机体工作后疲劳有效消除所必须的。
跑者很容易理解第一句话,耐力越好,身体长时间有效工作能力越强,越能跑,跑得越久。
但对于第二句话,跑者往往缺乏了解,心肺耐力越好,其实你越能快速地从疲劳中恢复过来。
也就是说,越是全马在3-4个小时的跑者,恢复越快,他们可能只需要两三天就能消除疲劳,而越是全马在5-6个小时的跑者,恢复越慢,他们参加完一场马拉松,可能需要一周才能消除肌肉酸胀以及浑身不得劲儿的感觉。
真正耐力良好的两大标准
二、恰恰是中低速轻松跑才能有效训练的你的有氧能力和恢复能力
在很多大众跑者的训练中,低强度有氧慢跑的比例很少,而真正体现绝对强度的无氧间歇跑、冲刺跑要么训练不足,要么达不到真正的高强度,他们的训练多数是不慢不快,或者总体偏快的中高强度跑步。
表现为跑步时喘着粗气,很吃力,靠意志力硬扛,有时还用 No pain,No gain 安慰和激励自己。
这种训练方式带来的问题就是尽管训练不轻松,但能力提高缓慢,成绩停滞不前,还因为训练太过单调而容易受伤,陷入 “慢不下来,快不上去” 的陷阱。
而从目前世界优秀耐力项目运动员的训练来看,大强度的速度和竞赛耐力训练在整个耐力训练负荷中的比例不超出10%。
真正优秀的耐力训练者都非常重视中低强度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