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利率已经很低甚至是0,而量化宽松效果也不显著,现代货币理论或许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按照MMT的观点,利率将保持在零的水平,而财政政策的调整可以更加频繁、甚至税收像利率一样波动,届时财政的作用更加重要,这背后其实也要靠央行将财政赤字造成的债务进行货币化,央行印钞从而不必担心政府的本币债务出现违约。

但这一政策模式也有其自身的问题。相比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更能体现定向的特点,可以使资金流向目标的领域,这既是优势,也带来了问题。MMT中实施的难点在于一旦赤字不受约束,那么政府如何把握赤字和通胀的平衡点,以及如何保证财政开支的投向是合适的以避免局部泡沫或者过剩,也就是达里奥所说的,问题在于谁能较好地利用这种工具。
3.3经济增长靠什么
可以发现,在经济的某些特定时期,扩大政府开支可以起到较好的刺激经济的效果,当经济遭遇衰退,总需求大幅下滑,如果降低利率、量化宽松等货币政策空间已经有限,提高财政支出和赤字,扩大基建投资、甚至补贴居民消费等的确是一个可选项。
现代货币理论建立在凯恩斯主义等基础上,以货币政策支持政府赤字扩张,本质上仍是刺激总需求的一种措施。但需求刺激也并非万能灵药,主要适用于短期总需求不足的情况。如果并不存在明显的需求不足,仍继续扩大财政支出去刺激,那么就很容易导致物价的大幅上升,这时更需要重视的是改善供给、提高经济长期的潜在增速。

我国离现代货币理论所描述的情形还比较远。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依然较为充足,与美欧日等发达经济相比,我国利率水平还相对较高,货币政策的空间依然存在,因而,短期内不至于进入所谓的“第三种货币政策”的阶段。而财政的角度看,我国当前的赤字率算不上很高,政府部门的债务率接近50%,也不及美国的100%左右和日本的200%。
而政策方面,我国正从过去单纯依赖需求端的刺激,逐渐更加重视供给端的改善。央行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当前我国经济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速相近,实体经济供需基本平衡。这其实意味着,针对需求端的大幅刺激空间比较有限,未来应当结合供给端要素的改善,通过技术进步、体制机制改革等,拓展经济潜在增速的空间。
无论从利率还是从赤字角度看,国内政策都仍有空间,但本轮经济下行后,政策并未过度依赖增加基建、地产等投资刺激需求,而是一方面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适度增加基建支出,另一方面积极财政的重心转向大规模减税降费,以此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更加重视改善供给要素,这有利于在短期稳住经济的同时,巩固长期增长的潜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