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发展思路上看,成渝两地均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积极推进落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加快推定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扎实,规模优势明显。作为中国软件名城、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成都汇聚了富士康、微软、英特尔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在集成电路、软件研发、移动互联网应用等细分领域具有优势;而重庆围绕构建“芯-屏-器-核-网”产业链,成为全球重要的计算机整机、手机生产基地。从工业产成品销量上看,2020年,成渝两地合计生产微型计算机整机1.66亿台,占全国比重高达44%;集成电路制造上,成渝两地产量从2015年到2020年完成了2.54倍的增长。从规模上看,2020年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10065.7亿元,成为成都首个产值破万亿的产业,2020年成都、重庆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分别达4348亿元和559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32%、13%。随着两地产业链融合互补的深入推进,成渝经济圈将进一步整合双方在软件和硬件领域已有的相关积累,巩固其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规模优势。
汽车制造业比较优势突出,转型升级正在路上。成都、重庆两地是传统汽车、摩托车制造中心,2010年至2015年成渝汽车产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5-2017年保持每年400万余辆的汽车生产,占全国总量的15-16%。然而近年来两市汽车产量见顶回落,一是由于我国人均汽车持有量迅速提升,汽车市场阶段性饱和;二是成渝两地汽车制造业仍以中低端汽车制造为主,未能及时满足国民消费升级的需求。这一情况下,成渝两市大力推动汽车产业的迭代升级,2021年12月,成渝两市签署《共建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将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主攻方向,借助重庆雄厚的汽车产业配套基础和成都优越的研发创新优势,共同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发展集群,并计划到2025年实现两市汽车产量300万辆、产值6000亿元的卓越目标。目前,重庆已形成了“9 3 5 30”新能源产业集群,包括9家乘用车企业、3家客车企业、5家专用车企业以及以比亚迪动力电池为代表的约30家核心技术企业,长安汽车等车企也开启了品牌向上之路。
布局新兴战略产业,川重“融合”,渝侧“强链”。川渝均专注于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方向上,四川省强调以“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强调“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加快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经济;重庆市更侧重“强链补链延链”,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条,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