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被发现还要遭受毒打,那个年头生活不易啊
挑高箩专门收买比较好的旧货,如:毛呢服装、名贵瓷器、名人字画和高档家具等。他们和现代的收破烂有所不同,目的是想赚大钱。有时能看到他们两头大箩筐里,装有红木屏风、皮袍子或八仙桌子和老式座钟。遇上这样的买卖,讨价还价玩侃子,是挑箩混迹江湖的高招。那时收破烂的不像现在骑三轮车或推板车,而是挑着一副箩筐沿街吆喝,大家也称他们叫“挑高箩的”,但绝没有一丝鄙视。那时,物资匮乏,生活简单,居民们都物尽其用,破烂也舍不得卖。可“挑高箩”的有办法,他们的“道具、行头”简单却实用。一头挑齐腰深空箩筐,一头的空箩筐上架一玻璃盒,盒内放一大盘粉嘟嘟的面糖,这对孩子们极具吸引力。
“挑高箩”的走在街上先拉长腔喊“破铜烂铁拿来卖—钱,碎银子拿来卖—钱”。像听了号令着了魔,我们小孩就忙不迭地跑回家,翻出牙膏锡、铅丝头什么的。“挑高箩”的便按质论价,剪一节面糖充当收购费。有的孩子还把家里大人留着有用的“破烂”也给卖了,落了个“小时候偷东西换糖吃”的终身笑柄。
重庆那边的收荒匠,另有一番风味,嗓子一扯开就有山歌风味:“橘子皮牙膏皮兔皮破铜烂铁废纸旧书鸡毛鸭毛鹅毛拿来卖——哟——”每隔三两分钟,他就唱一次,唱得老太太小孩子心痒痒的,就开始在床下门边找换钱的东西!
90年代的收荒匠
其实呢,收荒匠经济处境都比较富裕,一般都修有楼房,装修得像收费公厕,这叫富不外露,他们永远是一副担子,穿着老土,奋力奔走在致富的康庄道路上。现在, 很多家庭居室豪华,破烂立即就扔了,还卖什么钱?收荒匠就到垃圾堆里寻宝,但每每又跟“垃圾王”发生争执!收荒匠跨行业了,就叫越俎代庖……
现在收荒匠做的比较成功的都做进出口生意,也可以说是倒爷,把中国的旧破烂卖到不发达地区,上门收购的也都被收破烂和拾荒者代替,收荒匠难觅踪影了。
旧校服成了非洲兄弟的日常穿搭
中国旧论坛被非洲兄弟做成实用的凉鞋
再也听不到挑高箩的叫卖了~
90年代有一部电视剧叫《破烂王》,根据辽宁本溪的一个真人真事改编,讲述改革开放初期,一群废品收购人员创业的事迹。一个破烂王收破烂起家,后来成为了一家钢铁公司的老板。刘蓓在剧中饰演破烂王的女儿,起初被分配到文化馆工作,后来文化馆一个工作人员追求她,她没有同意,结果被人挤兑,调到收破烂的公司。在新的工作单位,这个人物经历了从一开始特别抵触、到后来干得特别投入、特别出色的这么一个过程。
《破烂王之歌》
破烂的卖
破烂街破烂巷
收破烂的锣儿三声响
一声响悠悠长
二声响传四方
三声锣儿说以往
有女不嫁破烂郎
破烂的卖
破烂换钱
破烂货上破烂市
破烂人入破烂行
破烂商破烂王
收破烂的人儿要自强
担重任挑大梁
办实业建工厂
换来乱线织成网
收来废铁炼成钢
破烂的卖
破烂换钱
往日见人三分短
如今和人一般长
电视剧《我的二哥二嫂》里于震饰演的周武对我印象深刻,一边拉二胡一边收破烂,生意反而比其他人要好,这也算是收破烂里的跨界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