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文一家
1928年,宋子文34岁,可以说,第一个女儿的出生对他来说算得上“老来得子”。
毕竟民国人的平均年龄也不过就35岁而已。
对这个女儿,宋子文倾注了此生除了工作之外的全部时间精力,从小,宋琼颐就生活在一个富足舒适的环境中。
家中殷实的背景让她免受世俗之苦,她的自由,体现在学识上,呈现在教育中,更显露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了上学的年纪,宋子文给宋琼颐请了家庭教师,上午学英文,下午学汉语,从未考虑选择哪座师资雄厚的启蒙学校。
宋子文此举,并非没有规避风险的意图存在。
宋子文一家
宋琼颐晚年对家庭的记忆有些模糊,但是回想曾经,她平淡说道:
“有时我们就在家里的园子里玩,出去时总有卫队陪着,所以父亲也放心。”
这句话乍一看没什么问题,实际上存在很大一个问题。
根据记载,宋子文一生遇到刺*六次,火灾、枪*、炸弹、*手,每次都是死里逃生,而这,不过是摆在明面上的记录罢了。
作为父亲,宋子文对女儿生命安全的担忧也有情可原。
而这种情况,则间接导致了宋家姐妹在潜意识中,就认为,自己随时有可能处在危险之中。
宋子文日后的安排,也验证了这个猜测。
宋子文一家
1937年,一个充斥着苦难与血泪的年份,不过9岁的宋琼颐被送到了香港,同行的,还有5岁的宋曼颐。
彼时宋子文与家族众人对突如其来的战争颇有些手忙脚乱,前路如何谁也预料不到,只能尽力保证子女安全。
战火蔓延的速度与日本侵略的脚步让他们震惊,国内的安全区几乎没有,于是被转移到香港不久后,宋琼颐与妹妹再度被转移到了美国。
从中国到美国,从加州到华盛顿,从民国到新中国,短短十几年,她们收获了很多。
父母从重庆来到了美国生活,她们被安排进了国外的大学就读,妹妹宋瑞颐在美国出生了。
宋子文一家
如果说宋曼颐还留有些许乡音乡愁,那么宋瑞颐就称得上是实打实的华裔了。
从三姐妹身上,完全能通透地解释一句话——“空间打败了时间。”
正如同大海上的滚滚浪潮朝着她们扑面而来,同行的其他人或抗争、或呐喊、或拿起武器、或束手就擒。
到了她们面前,那些致命的水滴却被一层薄薄的玻璃轻松抵抗住。
同一个时间,不同的空间,造就了她们幸福的生存环境。
这是她们的父辈都不曾拥有过的幸运。
虽然很残酷,但是这就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