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办法很简单。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委员会导师团专家、北京市第八中学特级教师张军老师针对不会考试的学生们,给出了很有效的一个建议:先按顺序做题,对于百分百确定的题立即拿下;如果到第四题好像不会,有点犹豫了,这时候千万别耽搁,赶紧放过去,做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
张老师告诉同学们:在考场上考试的时候,绝对不要在自己没有把握的题、一点都没有思路的题上耽误时间,先把会做的题全都拿下,这就是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了一个比较好的调试:大部分考题做出来了,一想最起码及格没问题了,心情就好了,再做难题思路也就更开阔了,很可能就想出来了!
不得不说,这位特级教师的考试指导很有效。其实,这也是很多学霸级考生的考试第一原则。
看似这种考试技巧并没有多大的技术含量,只是在面对卡壳难题的时候,主动选择跳过,但其背后正是契合了脑科学理论的研究成果。
难题卡壳总会有,但先卡壳和后卡壳的心理暗示却完全不同。
先卡壳,大脑前额皮质得到的信息是我的考试失控了,压力反应系统启动,大脑掉线不能高效思考,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更谈不上多巴胺激发动机系统了。
后卡壳,因为大部分题目都做了,即使不是百分百全对,但成绩也不会太差。前面一路顺利的体验,让大脑前额皮质处于良好的掌控局面程度,对考试的控制感和胜任感也会随之提升。
随之而来的是心态平静、大脑状态放松和更有控制感,一想到考试没什么大问题了,就还有那么一点小兴奋,这时候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达到最佳水平,就会达到全身心投入、高度专注、思路也更开阔的“心流”状态,如同武侠小说中的“任督二脉”突然被打通,大概率前面卡壳的难题就解决了。
原来一个考试中的卡壳崩盘,竟然有着这么多的脑科学和心理学原理。
考试中的一道题卡壳让学生失去对考试局面的控制感,从而产生重大压力导致大脑掉线;而跳过卡壳难题先做自己能确定的考题就增加了学生们对考试的胜任感和控制感,从而进一步激活大脑解决前面的难题。
当然,这一脑科学和心理学的应用,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也将一直贯穿始终。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