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定县万人同跳左脚舞 资料图
锅庄舞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迪庆各地的锅庄舞因地域不同而各具特色。
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镇、小中旬镇的最有代表性。迪庆藏族锅庄的歌、舞、词都很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个通宵,表示欢庆和祈福。
锅庄舞
牛皮大鼓舞
牛皮大鼓舞是哈尼族祈求丰收的一种传统的祭祀性、自娱性舞蹈,在每年的“苦鲁扎”(火把节)期间进行。
舞蹈动作以“踏步起跳”为基础舞步,抬脚较高,落地较轻,手部多在胸前交叉和交替撩手画圆。按鼓点击鼓,鼓点共有十二套,哈尼人称“十二鼓”,即“跳十二个月”的意思。内容包含唱跳一年中的农事,唱词从正月唱到十二月。鼓点强弱明显,鼓声雄浑响亮,鼓舞催人振奋。
阿尺木刮
阿尺木刮是傈僳族模拟山羊动态跳的集体自娱性舞蹈。傈僳语“阿尺”即“山羊”,“木刮”是歌的意思,全句意即“山羊的歌舞”。
阿尺木刮跳时以歌模拟山羊的声音,以舞模拟山羊的动态,反映了维西傈僳族长期从事游牧生产的特点。舞时无乐器伴奏,自始至终踏歌起舞以领唱与合唱的形式进行。歌曲的开头,都有一段长短不一的只唱衬词的歌引,其声音颤抖而悠长,宛如旷野里山羊的悠悠长鸣。
达比亚舞
达比亚舞是怒族具有代表性的舞种之一,流传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等县怒族村寨。
达比亚舞以舞者边弹边舞为特征,有近百个套路,表现题材十分广泛。有反映怒族祖先不断迁徙的“第一、二、三次找土地舞”,有反映母系社会结婚时新娘和舅舅跳的“手舞”,男人生孩子的“生育舞”,有保卫家园的“古战争”,有表现怒族创世祖先乍付赛和乍付玛两人的爱情感动天神的“双人达比亚舞”,有反映爱情的“找情人舞”、“情人相约逃婚舞”,有反映生产生活的“找野菜舞”、“割小米舞”、“狩猎舞”、“母鸡下蛋舞”,还有以歌唱为特色的“哦得得舞”等,均是以舞蹈动作和琴声结合来表现的。2014年11月11日,怒族达比亚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棕扇舞
棕扇舞是哈尼族传统舞蹈,流传于云南省红河与元江两县交界的哈尼族村寨。
棕扇舞历史悠久,舞蹈动作大多是模拟哈尼族先民在迁徙途中所遇飞禽走兽的形态,以及对日常生产、生活状态的模仿。如模拟白鹇展翅、白鹇喝水、蜂蝶采花、老熊走路、公鸡斗架、猴子掰包谷、老鹰拍翅膀等,以及人们生产劳作的某些姿态。棕扇舞折射出哈尼族对祖先迁徙历史的记忆,保留了哈尼族文化的传统基因。
跳菜
彝族跳菜又名“抬菜舞”,彝语称为“吾切巴”,是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境内流传的一种礼节性风俗舞蹈。彝族民间办宴席上菜时,为敬重宾客、增加喜庆气氛,往往要跳起这种舞蹈。
彝族跳菜常见的有“席间跳菜”和“表演跳菜”两大类,“表演跳菜”以“席间跳菜”为基础,而以南涧境内流传的多种打歌步伐为主要舞步。“表演跳菜”按表演风格的不同可分为“无量山系黑彝跳菜”、“哀牢山系黑彝跳菜”和“无量乡红星村白彝跳菜”三种;按表演场地的不同又可分为“舞台跳菜”和“广场跳菜”两种形式。“舞台跳菜”是在舞台上表演的跳菜,演员通常在二十人左右,舞蹈动作粗犷豪放、刚健有力,声音高亢嘹亮;“广场跳菜”演出场地宽广,演员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呈现出一种气势恢宏、整齐和谐的艺术效果。
南涧跳菜
大鼓舞
大鼓舞,基诺语称“司土锅”,“司土”为“大鼓”,“锅”为“跳”,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基诺族跳大鼓舞是为了感谢传说中用大鼓拯救了基诺人的创世女神阿嫫腰白。跳大鼓舞以过“特懋克节”时最为隆重,时间是在立春后三天。
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严格的程序。
基诺大鼓
纳西族热美蹉
纳西族热美蹉是纳西族历经数千年传承至今的一种原始集体歌舞,流传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坝子东北的大东乡,包括玉龙雪山以东、金沙江以西的崇山峻岭和沿江小片河谷地带。“热美蹉”是纳西语的汉字记音,纳西族热美蹉的历史沿革无明确的文字记载,据对丽江地区歌舞的对比研究,它与至今保留在金沙江河谷地带宁蒗一侧的“窝热热”十分相似。
纳西族热美蹉将诗、歌、舞浑然融为一体,完整成套,表演时男女混唱,集体舞蹈,不用任何道具,人数也无限制,参加者少则十余人,多则数百人。热美蹉的舞蹈动作毫无装饰,音乐是发自胸喉的天籁之声,所以不可能准确记录以供学习,纳西人须从年幼时开始通过长辈的口传心授和长时期的实践参与习得热美蹉技巧,并在场景激发下即兴发挥。
正是各民族的
守望相助、和谐包容
共同创造了一座
“民族文化大观园”
各种民族歌舞
才得以在云南异彩纷呈
这也正是
云南人的浪漫无处不在的原因
综合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云南日报、云报客户端、春城晚报、掌上春城、“巍山微视”微信公众号、“大理非遗”微信公众号
来源: 云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