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华山与缆车 · 图虫创意 ©
03.华山论剑人们提及华山,感叹其山之高、险、绝之外,还有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华山论剑”。武侠小说中,大侠舞枪弄棒,将华山作为擂台,现实生活中,华山论剑也可衍生至最高境界的交流。
实际上,创造这一词汇的金庸先生早年间并未去过华山,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其熟知的中国西部文化。中国西部的传奇、西部居民的人格魅力,为华山论剑赋予了郭靖般的英雄气度和大义情怀。

图片|华山论剑 · 图虫创意 ©
金庸笔下,三次华山论剑都发生在南宋, 直到书中故事背景过去的八百年后,2003年,现实中的他才真正登临华山北峰,成就第四次“华山论剑”。
从香港飞临陕西,登上华山,当时已八十高龄的金庸步履蹒跚,却精神矍铄。当地电视台邀请北大教授严家炎、作家贾平凹、导演张纪中等名人,与金庸以书会友,谈侠论剑,还给金庸先生设了三道难关——美人关、美酒关、奇局关。

图片|华山 · 图虫创意 ©
最后一关由围棋大师聂卫平为棋友金庸亲自设下奇局,只需走一步棋便可过关,颇有几分“珍珑棋局”的趣味。金庸见到他的围棋老师聂卫平,笑着说:“手下留情。”之后,金庸轻松过关,聂卫平却被华山难住了,登山过程中因身体不适,不得不先行下山。在这次论剑中,金庸不仅被推选为“武林盟主”,还将自己的手印永远留在了华山北峰的绝壁上。
主持此次华山论剑的学者王鲁湘评论说,金庸三次华山论剑的描写,是他对武侠境界理解的层层深入递进。最初,五大高手到华山顶上比武,只想分出高下,后来,华山论剑却不再执着于谁是天下第一。老顽童周伯通千方百计忘掉自己的武学,却求而不得,大侠郭靖为国为民,死守襄阳,城破后以身殉国,杨过与小龙女化为神雕侠侣,绝迹江湖。

图片|华山星轨 · 图虫创意 ©
有人来华山探险,壮揽“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风光,也有人慕名而来,却登到险处,半途而返。华山的雄伟奇险,如同一种精神信仰,登华山,仿佛一场与自己对话的“华山论剑”,不是为了输赢,而是为了自我的超脱。
徒步第一天险的长空栈道,屏气挪步,追寻静修道法的高人身影。登临北峰,悟道华山论剑的精神境界,追忆奇兵飞跃天险、智取华山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