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民族寄宿制中学二年级的学生在课间观看多媒体课件(2021年3月26日摄)。该校采用清洁取暖方式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为改善。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跨入新时代新征程的中国,向着全面小康加速进发,必须跨越横亘于前的一系列重大挑战:
社会主要矛盾历史性转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衡量发展、评判工作的新标尺。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背后,有近1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一群体若参与各国人口排名,能排进世界前20位,超过英法德等国家。
“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生活在扶贫标准线以下。”**的话重若千钧。
岁月奔涌,从黄土地走来,从大队党支部*到党和国家最高*,**深谙国情,深深懂得人民的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掷地有声的话里,是炽热的赤子之心,是行程万里的执着坚定。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一户村民在吃午餐(2021年7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思汗 摄
2013年11月,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拉着村民石拔三老人的手,**的话直抵人心。
对人民最深的爱,化为最重的誓言、最硬的举措,打响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反贫困之战。
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茶园(2022年4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陶明 摄
“五级*同框”的照片刷屏了!
2020年4月,陕西平利县一处茶园,春雨初歇。**沿着泥泞小路,向正在劳作的茶农们走来。在他身旁,是省、市、县、村级*。
这是前所未有的组织动员:全国一盘棋,22个省区市向党中央立下“军令状”,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和驻村干部冲锋一线。
这是斩钉截铁的意志:“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这是真情流露的挂念:“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这是疫情冲击关键时刻的坚毅:“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天寒地冻的太行山深处,顶风冒雪看真贫;“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中部,绕过九曲十八弯进农家……**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次考察调研扶贫工作,以不停歇的脚步丈量着贫困角落。
一诺千金,不胜不还。
向深度贫困宣战!1997年,2008年,2016年,2020年,*四次踏访宁夏,亲自谋划推动闽宁协作,“山海情”隽永绵延,千千万万贫困家庭“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命运得以改变。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无论是在地方考察,还是在中央会议上,**着重强调“扶贫先扶智,要更加注重教育脱贫”“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人民至上,初心不改。
对此,安徽金寨大湾村的陈泽申感同身受。每每回想起2016年4月**前来看望自己的场景,他总是倍感温暖。如今,他家已摘掉“贫困帽”,孙子大学毕业留在合肥工作,“孩子专门带我去大城市开眼界”。
对此,河北张北德胜村的徐海成共鸣强烈。5年多前,在他家里,*同村民们一起算柴米油盐、商脱贫大计。现在他家已是种植大户,脱贫翻身,喜迁新居,“盼着*再到我家坐坐,我会给他念念新账本,晒晒成绩单”。
上下同欲者胜,以上率下者强!
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辉映伟大的奋斗征程——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中华民族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千年梦想今朝梦圆。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豪迈宣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千古吟唱,穿越历史照进现实;全面小康的历史丰碑,矗立在新时代复兴之路上。
以人民为中心,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幸福。
工作人员在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镇宁路上的一处垃圾分类转运站处理垃圾(2022年4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深知人民的期盼。
10年来,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亿人,人均预期寿命从74.8岁增长到78.2岁,一组组数字背后,无数笑颜绽放。
“厕所革命”、垃圾分类、清洁取暖、食品安全监管……一桩桩民生“小事”,一次次成为改革聚焦的“大计”。涓滴汇流,让人民生活的幸福成色更足、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