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院有十几种机型,我们男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强,对各种透析机器的型号、性能熟悉,所以上手也很快。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来自全省各地的同行,大家能在一起工作是缘分,在这大家庭我感到非常温馨。

我们就是一支战斗部队,相互关心,抱团取暖,相信一定能发挥最强的战斗力,出色地完成这次任务。
金璞瑜(温州市人民医院)
年轻的弟弟也是小小男子汉,必须保护好队伍里的姐姐们
上海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接到支援上海的通知,作为多次参与疫情防控的“老队员”,我义无反顾地第一时间报名了。
我年轻体力好,曾多次参加疫情支援活动,能熟练穿脱防护服,可以应对繁重且长时间的工作,危重患者护理经验较多,对于各系统专科护理有心得,能及时应对突发状况和病情变化情况的处理。
来到上海后,我们就立即展开了血透工作,我所在的组入驻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透中心。因为其血透机型多而杂,前期开展工作时往往需要更多时间去磨合,去适应,学习各种机型的上机操作步骤和下机流程,快速了解病人身体状况和血管通路情况,掌握血管穿刺,每天要工作十多个小时。
对血透病人来说,血液透析就是他们的救命符、保命武器。看到血透病人安全完成血透,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作为队伍中的年轻成员,大家都非常照顾我,让我能更好地投入工作。但我也是队伍里的“男子汉”,我要保护好队伍里的姐姐们,“脏活累活”更不用说了。
疫情当下,每个人都为了战胜疫情奋斗,作为一线人员更应该冲在前头,不畏艰险,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做好防护,愿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加油!

金丁有(温州市人民医院)
血透室的工作很辛苦,但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我叫金丁有,是温州市人民医院EICU的一位普通男护士。
今年4月1日是令我终身难忘的愚人节,下午我还在院外参加核酸采样任务,下午就收拾好行李,坐上了开往上海方向的大巴。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我跟着老师们熟悉环境,熟悉机器,尽快上手,在同组老师指导下学习如何装管路、预冲、上机、下机。
刚开始最难的还是内瘘患者导管通路的建立,毕竟之前没有这方面的相关经验,不过现在我已经能熟练掌握内瘘穿刺技术了,并且能护理5-7位患者。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上班第一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双层手套,变身为大白战士,期间六七个小时不吃不喝,尽量坚持不上厕所,碰到高温就像是在蒸桑拿,呼吸都很困难。
等到下班脱去厚厚的防护服,摘下口罩,能自由呼吸都变成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随着时间一天天推移,我也慢慢适应了这样的上班方式。
虽然上班很辛苦,但我也收获了满满的感动。记得第一天上班患者看到我们就说:“你们是来支援的吧?现在看到你们就看到希望了。” 每每给患者上完机,患者们都会说:“哎呀,金老师,不好意思啊,给你们添麻烦了,让你们从大老远的地方过来帮我们,真是辛苦嘞。”

这样的感动不仅仅发生在血透室,一次上班的路上,大巴车在等红灯时,我看见旁边二楼一位小姐姐一直在向我们招手,比心;在医院碰到等电梯,中山医院的医务工作人员都会让我们先行。
距离离开温州已有27天,目前上海疫情正处于攻关阶段,大家都在默默的坚守。我相信疫情终会过去,这次疫情过去我要去一次外滩,去看那东方明珠,看那美丽的黄浦江,去一次我所住酒店对面的静安寺。这是我与上海的约定。
吴庆峰(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秉持病人至上原则,心系每一位血透患者
我是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血透室的吴庆峰,从事血液净化工作17年。
我于2022年4月2日跟随浙江省血透医疗队一起出发驰援上海抗击新冠疫情,还记得临行前,院领导、科主任、护士长嘱咐我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做好本职工作,为战胜疫情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作为84名浙江省血透医疗队的一名普通队员,在工作中秉持病人至上的原则,心系每一位上海的血透患者,努力为病人的康复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