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千万里外,却不妨碍面对面交流。 姜泓冰摄
从10月30日到11月1日的三天,从莫比乌斯论坛、共同家园峰会、科学态度大师讲堂、青年科学家论坛、科学前沿与颠覆性技术论坛到实验室论坛、校长论坛、经济峰会等多项主题活动,还集中举行或播放130余场顶尖科学家个人演讲,70余场物理、化学、生物、医学、信息、数学等基础科学峰会,和人工智能、转化医学、精准治疗、新材料、新能源等应用技术峰会。太多基于异想天开、奇思妙想的科学梦想与研究方向,让人脑洞大开。其中,总有一些会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迈出一小步。
穿云破雾,他们同屏交流
“学会找到与你特长不同的合作伙伴,而不是对手”
本文开头那条“警告”,出自一场前沿话题讲堂,由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理论领域的先驱、2013年沃尔夫物理学奖获得者伊格纳西奥·西拉克所做的关于量子模拟——量子多体系统的专题报告。
西拉克教授提到,量子多体问题出现在许多学科中,“例如在化学中几个原子核和几个电子的相互作用,或者是高能物理学中电子和光子的相互影响等……当我们写下一个量子态时,就可以得到许多构型的叠加态。实际上,构型的数量,随着其拥有的组分的数量呈指数增长。这意味着量子波函数将取决于许多参数和指数数量的参数……”
从这段话里,你看懂了什么?什么是“量子多体”,东姐并不奢望能透彻理解,惟一看懂的只是,这个量子多体问题,与高能物理、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都有关联。
在顶尖科学家论坛,大咖们的话题既尖深又广泛。仅仅10月31日,东姐关注到的“前沿话题讲堂”里,就有量子科学、光敏控制、纳米材料、石墨烯、帕金森症等等,每一次讲堂,处处都是新名词、新知识、新突破。
顶尖科学家与青年科学家的交流互动。 姜泓冰摄
这边的“大爆炸峰会”,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亚当•里斯和2012年基础物理科学突破奖得主安德烈•林德、2015年沃尔夫物理学奖得主罗伯特•科尔施纳等人在牵头探讨宇宙膨胀和暗物质理论。那边的“生物多样性峰会”,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基因学家哈里斯·李文介绍,他们正在对410种动物开展基因测序,分析哪些生物体内存在能够结合新冠病毒的ACER基因。另一边,“脑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纳比教授正在介绍使用近红外光照射脑组织的帕金森病最新疗法。
什么是科学家们的共识?
跨学科研究,开展国际合作,是大江东工作室听到最多的声音。
“研究必须跨学科、超学科甚至是反学科的。”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说。
“科学在本质上是日益国际化和合作化的。科学家应当以开放的心态互相信任,当他们拥有共同的科研文化时,这种合作最为有效。”伦敦皇家学会主席、2009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文卡·拉马克里希南说。
博士论坛的一场生物会议
人工智能、大数据,是在许多论坛活动中被反复提起的议题。从大咖到年轻科研人员都清晰地意识到新技术带来的科学发展新机遇。当一位年轻科学家提及科研方向上的迷惘和竞争压力,以及人工智能的影响时,2019年沃尔夫化学奖得主斯蒂芬•布赫瓦尔德这样提醒:“学会找到与你特长不同的合作伙伴,而不是视之为对手!”
毫无疑问,这是真正懂得团队合作、融合发展的一群人,在科学精神注定会引领他们跨越各种艰难障碍,为人类共同的未来而努力。
什么是好的科学教育?和内心对话,勇于犯错
10月31日晚,论坛主会场上海国际会议中心的七楼明珠厅,灯火通明,热火朝天——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顶尖科学家代表、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代表、小科学家济济一堂,共话青少年科学教育。
“多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你喜欢什么?你对什么具有持续的兴趣?如果能够坚持和享受热爱,当机会来临时,你就能成为最幸运的候选者。”
“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为世界做出了多少贡献,同时也别忘了享受这一过程。”
“对年轻人的建议:充满热情、不要放弃、做冒险的事情、勇于犯错误,也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罗杰•科恩伯格、副主席迈克尔•莱维特,2015阿尔巴尼医学奖得主谢晓亮和1986年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罗夫特等4位顶尖科学家,面对中国数十所知名中小学的校长,以及从全国遴选的55位小科学家展开交流时,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