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机难产、用户流失的困境,华为只能使出一切手段,延长老手机的服役时间,真就差哭出声说老乡别走。
软件层面,华为推出了鸿蒙,这一方面是遭谷歌封*后的被迫之举,另一方面则可以利用软件优化硬件性能,根据手机的硬件配置,有针对性地更新系统,避免老设备运行吃力,从而延长用户换机周期。
截至2021年10月,华为鸿蒙操作系统装机量已经超过1.5亿,其中大部分是华为存量智能手机。
硬件层面,针对老用户面临的存储不足、续航等问题,华为开启了官方内存升级、一口价换电池、五折换屏服务,甚至支持五六年前的古老机型,比如内存升级支持华为P10,换电池支持P8青春版,就差把“再战三年”写脸上了。
不过这对消费者来说也算是福音,不是逼到一定份上,你根本不知道一台手机到底能用几年。除此之外,华为官方还下场翻新二手机,换屏幕、换后壳、换电池,再以一定折扣出售。
新机层面,尽管华为本身5G受限,但是华为通过与其他厂商合作,“授权生产”实现了借壳复活,也就是华为设计、制造手机,贴其他厂商的牌,包括联通的优畅享系列,电信的麦芒系列,移动的NZONE系列,TCL雷鸟科技的雷鸟系列,以及鼎桥科技的TD Tech系列。
这些手机和华为的手机,除了logo不一样,剩下的区别就是华为的没5G,授权的有5G,其中鼎桥是搭载了华为的5G芯片,其他则采用联发科/高通的5G芯片,一句话,抓捕周树人,跟我鲁迅有什么关系。
但是这些新系列,会不会招来美国进一步的打压,消费者会不会买账都充满未知。比如屏幕前的你,愿意买这样的5G手机吗?
对此有一个调查,23%的人表示会买,买情怀、买5G,32%的人不买,剩下45%虽然不买,但是会等华为自己的5G手机。
以上种种极限续命的动作,给华为手机业务带来的帮助是多方面的,一能为华为贡献一定的收入,二能进一步推广鸿蒙生态,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为手机业务留下火种。
尽管花样百出,但是华为自己也清楚,这些手段只是短期的无奈之举,并不能解决芯片卡脖子的根本问题。
华为真正想王者归来,要么美国大发善心解除禁令,要么只能靠自己、靠国内的自主芯片产业链。
国内受限的芯片品类,是高端芯片这样的“细粮”,芯片生产流程包括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而我们受限的关键环节,在于设计环节的设计工具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制造环节的光刻机。
对外,早在2019年美国实施出口禁令前后,华为就成立了哈勃科技公司,投资目标直指芯片领域“卡脖子”技术。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数据,成立3年来,哈勃科技已经投资了70多家公司,平均每个月2家,2021年投资38家,且已有6家公司上市。
对内,华为在营收下降的情况下,研发投入不降反增,2021年前三季度,华为研发投入超千亿,远超去年同期。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月最新发布的2021年国际专利申请数据显示,我国以6.95万件连续第三年位居榜首,其中华为以6952件连续5年位居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