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
说到泸定桥,很多人都会想到红军所经历过的一场传奇战役——飞夺泸定桥,这场战役对于红军当时保存部队有生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它也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截止今日,泸定桥已经在大渡河河谷上存在了300多年,这就使得人们非常好奇,泸定桥在300年前是怎样建造的呢?

飞夺泸定桥
为什么要建造泸定桥时值清康熙年代,藏族与汉族的物质交流越发频繁,而双方物资在抵达大渡河之后,除了依靠渡船,就只能凭借溜索转渡。这就使得两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且这种无法及时渡河而导致的物质链中断和信息中断,对于朝廷管控藏区非常不易。
为了确保国家统一和解决汉区通往藏区道路的梗阻,康熙皇帝于1705年九月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第一座桥梁。
次年四月,这座备受皇帝重视的桥梁宣布竣工,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泸定桥”三个大字,并将字体立御碑于桥头。从这之后,泸定桥便成为了朝廷沟通藏区的交通要道。

泸定桥字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朝廷有关部门在设计这座桥梁的时候,摒除了中国古代常用常见的石桥、木桥,这就使得人们非常好奇,为什么当时的人们非要用铁索桥呢?
其实最初官员们也想修木桥或者石桥,但奈何大渡河的河宽已经超过了100米,并且底下奔腾的大渡河水流湍急。
如果建造石桥或者木桥,官员们就必须派人精准测量河流的宽度,以保证桥可以完美架设在河谷之上。
可当时中国的船舶技术相对比较落后,渡船在大渡河中屡有翻船的危险,这就给测量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阻碍。最重要的是,木桥和石桥容易受被水流冲毁或腐蚀。

泸定桥旧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木桥和石桥的维修也要远比铁索桥麻烦,再加上木桥和石桥的寿命相对于铁索桥而言也要更短一些。
为了避免日后还耗费大量的精力维修桥梁,官员们果断拍板——建造铁索桥。
泸定桥建造非常困难对于官员们递交的设计方案,康熙皇帝表示了认可,随即要求官员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桥梁搞出来。而官员们在正式开始动工的时候,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泸定桥的每条铁索都需要900多个铁环,即是说,一座桥梁至少要打造一万多个铁环,总重量高达40吨,如此大的钢铁需求,他们要如何解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