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心静虑远,功不可间
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
译言:内心安静,精神便会爽朗充沛;思考一深远,谋划事情便能周详。精神爽朗充沛,志向就不可能扰乱;谋划周详,事业的成功便没有阻隔。
启迪: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谋事时,心态保持安静平和,无为以求,达到以心知物的境界,否则见理也就不明了,都是浮于表面的。人在俗世之中,免不得终日忙忙碌碌。历经浮世种种以后,我们曾经清澈如水的心早已混浊。摒弃*,守得一颗清明的心,方能明心志,这样的人会有多聪明自不必说。
4、识人知人,人尽其才
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译言:当有征召来人才时,必须首先详查他们之间的异同,辨别其言行,了解其才能,然后决定与这些人的疏远关系,再决定如何使用这些人。
启迪:我们知道,可以炖一头牛的大锅肯定可以炖熟一只鸡,但是这需要浪费多少柴火?又例如,让苏东坡去洗衣服,肯定不如洗衣女洗得干净。让姚明去打乒乓球,也肯定成为不了巨星。因此,在识人用人时,一定要根据他的能力与潜力来判断他是否合适这个位置。
但让张飞去摇着羽毛扇运筹帷幄,叫诸葛亮手持长矛上前线,这样的错误在历史上不断重复上演。赵孝成王不顾周围人的反对,非要指派赵括指挥长平之战,结果造成40万人被白起坑*,赵国国力迅速衰败。
如果让赵括去教授兵法,凭借他的口才和兵法知识,很可能会成为桃李满天下的名师。天下人都笑话赵括纸上谈兵,其实一意孤行的赵孝成王才是罪魁祸首。善于知人识人,大才大用,小才小用,才是成功之基。
5、忤合行事,事半功倍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译言: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要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连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启迪:一切事物都在发生着变化,它们相互关联,有着自己的当前所处状态和由条件决定的变化趋势。我们要具体分析成与败的先决条件,做出基本的判断,做到先知先觉,推动事物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6、见微知著,以小见大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
译言:自己先要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还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细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
启迪:鬼谷子曾言:“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泰)山之本。”万事万物在开始时就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就像泰山一样宏大。可见宏大是从细微那里来的,认识宏大应该从细微开始,当事物一旦已经发展到宏大的阶段,它就已经是既成的事实而被众人所知并无法改变了。
所以要从细微处着眼而预见未来的趋势,但能做到这点的人是很少的。无怪乎鬼谷子感慨说:“事之危也,圣人知之。”
见微知著需要强大的观察力,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还需要开阔的思维与联想。凡人只见苹果熟透落地,牛顿却从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倘若不能以小见大、防微杜渐,往往会酿成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