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间,为了消灭野兔,澳大利亚曾经主动引入了兔子的天敌——狐狸,结果...再次悲剧了——澳洲人又得赶紧抽身去“消灭”狐狸。
兔子少了以后,澳大利亚的狐狸开始转移目光,将猎食目标转向了当地的其他动物,比如,羊羔、蓝企鹅、袋狸、鸟、乌龟等等,还特别喜欢去*扰人类的聚居地,肆意品尝那些圈养的家禽...
好不容易稍微控制住了狐狸的数量,人们又发现,野猫才是最狡猾的捕食者,破坏性更大...
实际上,说到底,澳大利亚的这些猫猫狗狗之所以扮演了“猛兽”的角色,除了它们“野化”后都生活得很“努力”外,更是因为澳洲“傻白甜”的本土动物们,确实太过“低幼化”...
而要形成前面提及的“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共同进化”的模式,可能还得用上几百的时间~这导致,那些“低幼化动物”,往往根本来不及“进化升级”,就被“捕食者”们残酷的吃灭绝了。
对此,很多科研工作者提出要借助基因手段,“加速”弱势动物的“进化”。
可这样的操作,又会不会捅出新篓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