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局看两套配色的差异还是挺大的,比iOS 13的明显多了。“朋友圈”icon的8种颜色甚至连色相都可以不一样。
仔细对照还能发现一些端倪,比如“搜一搜”和“支付”icon在深/浅两种模式下的色值完全一样,而其他的icon色值在两种环境中都不同;以及“收藏”和“卡包”icon的蓝色色值在浅色模式下不统一。
很难说微信是刻意为之还是规范没有维护好,如果有微信的朋友看到这里,希望可以多多纠错,大家也可以接着这个话题继续往下思考。
四、最后本期聊了这么多,从WCAG 2.0概述开始引出微信深色模式下色彩对比度的设计分析;顺着这个话题挖掘深色模式、夜间模式、护眼模式三者的定位差异和情境设计准则;最后回到微信的设计,聚焦色彩体系在深色模式下的层级表达特点。
看似涵盖了很多维度信息,其实对比度也好,情境也好,色彩也好,实际都是围绕一个问题在兜转:产品的结构逻辑、组织原则和信息层级关系。在深色模式这个话题启动之前,有朋友劝过我慎写,如果要挨个产品逐层拆解,掰开揉碎了讲,真的够写上半个月。
做过Dark Mode或者将来要做的朋友,希望本期内容可以为你们提供一些不一样的思路,在深色、夜间、护眼三种情境中找出适合自己产品诉求的设计方向,或许是提高整体效率的第一步。
译本:www.w3.org/Translations/WCAG20-zh/
原文 – www.w3.org/TR/WCAG20/
本文由 @赏酒二两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