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生地黄配什么不伤脾胃(生地黄搭配什么喝最好)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2-11-14 00:50:09作者:YD166手机阅读>>

地黄和麦冬合用,为养阴生津的常用组合,五脏阴津不足均可用之。

生地黄配什么不伤脾胃,生地黄搭配什么喝最好(1)

麦门冬,其味甘中带苦,其气偏寒,膏脂浓郁,归肺、胃、心经,能养阴生津,清心除烦,润肺养胃。

《神农本草经》曰:“(麦冬)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本草经集注》曰:“(麦冬)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

《本草衍义》曰:“(麦冬)治心肺虚热,并虚劳客热。”

《本草拾遗》曰:“(麦冬)去心热,止烦热。”

《本草汇言》曰:“麦门冬,清心润肺之药也。……或肺热肺燥,咳声连发,肺痿叶焦,短气虚喘,火伏肺中,咯血或吐血;或虚劳客热,津液干少;或脾胃燥涸,虚秘便难。然而味甘气平,能益肺金,味苦性寒,能降心火,体润质补,能养骨髓,专治劳损虚热之功居多。”

《本草正义》曰:“麦冬,其味大甘,膏脂浓郁,故专补胃阴,滋津液,本是甘药补益之上品。

凡胃火偏盛,阴液渐枯,及热病伤阴,病后虚羸,津液未复,或炎暑燥津,短气倦怠,秋燥逼人,肺胃液耗等证,麦冬寒润,补阴解渴,皆为必用之药。

这些论述阐明了麦冬长于补养肺、胃、心之阴、精、津,并能清热润燥。

地黄入心、肝、肾,补养阴血津液,尤长于入肾补肾阴,二药合用,五脏之阴均可补养。

肾阴为一身元阴之根本,五脏六腑赖其滋润濡养,肾阴不足则诸脏失养,故地黄通过补养肝肾之阴而有助于麦冬润肺养胃,地黄直接入心经养心阴,合麦冬加强养心清心之功。

地黄补养肾阴与麦冬补养肺胃心阴的功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因肾与肺、胃、心的关系密切。

肺为水之上源,与肾为母子关系;心为君主之官,属火,心火宜下交于肾,肾水宜上济于心,则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后天纳运正常有赖于先天之充盛,先天之阴精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之充养。

麦冬润肺养胃,清心养心,地黄滋肾,合而用之,金水相生,水火既济,先后天相互充养,则润肺养胃,滋肾养心之功著,可广泛用于五脏阴津亏虚诸证。

历代本草对地黄与麦冬相伍运用的论述颇多,如《汤液本草》曰:“(熟地黄)得清酒、麦门冬,尤良。”

《本草纲目》引《易简方》曰:“熟地黄能补精血,用麦门冬引入所补之处。”

《本草纲目》曰:“麦门冬以地黄为使,服之令人头不白,补髓,通肾气,定喘促,令人肌体滑泽,除身上一切恶气不洁之疾,盖有君而有使也。是独行无功矣。”

对所收集的地黄方剂中配伍药物的统计结果表明,生地黄与麦冬同用的频率达23.57%,熟地黄与麦冬同用的频率为20.30%,显示了地黄与麦冬这一配伍结构之常用。

1

生地黄与麦冬

生地黄与麦冬,两者均味甘苦性寒,皆能入心清心,养阴生津,合用养阴之力得以加强,《得配本草》谓生地黄以“麦冬为佐,复脉内之阴”。

生地黄长于清热凉血,麦冬长于养阴润肺,益胃生津。二药合用既能清养肺胃,又能凉血补血。善治热病津伤口渴、内热消渴。

临床可用于肺燥干咳痰少,或胃热阴虚之呕逆、消渴,或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之心烦失眠,或热病心烦不寐,或热入营血,口干舌绛,血热妄行、斑疹吐衄等。

生地黄和麦冬配伍,即为《保命集》麦门冬饮子,此方以麦冬、生地黄各五钱,水煎服,治疗衄血不止。

该配伍也常用于治疗血虚证,或再加阿胶、胡麻仁。

如《本草纲目》引《医方精要》云:“男女血虚,麦门冬三斤,取汁熬成膏,生地黄三斤,取汁熬成膏,等分,一处滤过,入蜜四之一,再熬成,瓶收。每日白汤点服。”

《本草纲目》曰:“麦冬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收,寒多人禁服。治心肺虚热及虚劳。与地黄、阿胶、麻仁,同为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之剂。”

用于治疗肺燥干咳,常配伍天冬、天花粉等,如《杂病源流犀烛》滋燥饮

治疗脾胃热阴虚者,常配伍玉竹、沙参、石斛等,如《引经证医》加味甘露饮。

阴虚火旺之心烦失眠,常配伍黄连、酸枣仁、茯苓等,如《伤寒大白》朱砂安神丸。

生地黄与麦冬性寒,长于润肺养胃,保全肺胃之津液,又能养阴清热,凉血养血,能全面照顾温热病发展过程津液耗损,营阴耗损而热邪未尽的病机,为温热病伤及阴津之证所常用。

在温病学派中,该配伍结构尤为常用,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大家均喜用该二药组方。

笔者为研究需要而收集的《温病条辨》中含有生地黄方剂共18首,其中生地黄和麦冬共用的方剂就有15首,反映了吴鞠通对该结构的重视和喜好。

该结构在温病中之所以常用,与温病学派的重视保津养阴的学术思想有关。

从病理变化上言之,外感温热病易耗伤阴液,而阴液耗伤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良恶密切相关。

诚如王孟英所言:“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也”,故在温热病的治疗中十分注重养阴。

外感温热病中耗伤阴液,又以肺胃津液最易耗伤。

叶天士认为“胃喜柔润”,首创胃阴学说,并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为娇脏,故温热之邪极易伤肺之津液。

胃为水谷之海,津液化生之源,邪热侵犯,邪正交争,热势炽盛,胃津必然大量耗损,加上温病以发热、汗出为主症,热愈高则津液益损,热愈久则津液损伤尤甚;

津液为汗之源,热迫汗出则津液随之耗损,故外感温热病伤阴,主要是伤及肺胃之津液。

养阴保津即以保肺胃之津液为主。温病学派养阴时喜用甘寒凉润生津法,而不喜厚味滋腻补阴法。

麦冬和生地黄皆为甘寒凉润生津之品,养中有清,二药合用不仅能补美和保存肺胃之津液,还能清热除烦,清热凉血,故而不管热在脏腑损伤津液,还是热入营血损伤营阴均宜之。

如《温病条辨》中治疗阳明温病,“无水舟停”,津亏便秘之增液汤;治疗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损之益胃汤;治疗热入营分证之清营汤等均以生地黄和麦冬配伍组方。

2

熟地黄与麦冬

熟地黄甘温味厚,滋补肝肾,益精填髓;麦冬微寒,偏于养肺胃之阴。

二药相伍,一温一寒,药性平和,以滋补阴精为主,可滋肾养肺,滋肾养胃,滋肾养心,可用于肺肾阴虚之喘咳,或胃热津亏、肾水亏乏之消渴,或心肾阴血不足之神志不安等证。

阴虚易致虚热内生,本结构滋补力强,而清热力不足,若热象明显宜配伍清热类药物或养阴清热之品使用。

肺肾气阴两虚,可配伍五味子、黄芪、人参等同用,如《杏苑》黄芪补肺汤

胃热津亏、肾水亏乏,可配伍石膏、玄参等同用,如《辨证录》闭关止渴汤

如心气不定,惊悸多忘,可配伍人参、茯神、菖蒲、远志等同用,如《圣济总录》养神丸



,

栏目热文

黄芩和大黄的功效区别(大黄和黄芩片图片区别)

黄芩和大黄的功效区别(大黄和黄芩片图片区别)

【小编说】嘴 角长泡、牙龈出血、咽喉肿痛、身热烦躁……每隔一阵子,上火症状就会找上门?你是听之任之,还是随便吃点清火药?...

2022-11-14 00:28:23查看全文 >>

黄芩和大黄的配伍关系(黄连黄芩大黄合用治什么病)

黄芩和大黄的配伍关系(黄连黄芩大黄合用治什么病)

1. 肝肝与胆为表里,是足厥阴与足少阳经脉。肝在右胁下,胆附于中,脏腑经络密切连属。肝为厥阴,厥阴为两阴交尽,胆为少阳,...

2022-11-14 01:10:40查看全文 >>

大黄和黄芩在一起用有什么功效(中药大黄可以单独熬水喝吗)

大黄和黄芩在一起用有什么功效(中药大黄可以单独熬水喝吗)

枳实这个药行气破气的功效突出,很多方子会用到这个药物,一般是取枳实这个药物能够行气消滞的疗效,能够治疗胸腹胃脘痞满不适疼...

2022-11-14 00:32:27查看全文 >>

生大黄黄连黄芩什么功效(大黄黄连黄芩要煮半个小时吗)

生大黄黄连黄芩什么功效(大黄黄连黄芩要煮半个小时吗)

生大黄也是一种药材,注意是用来治疗便秘、腹泻等,但是在食用生大黄之前,需要对大黄的性能、分类,以及它的功效与成分、作用等...

2022-11-14 00:42:52查看全文 >>

大黄黄连黄芩生地黄(黄芩黄连大黄各5克的功效)

大黄黄连黄芩生地黄(黄芩黄连大黄各5克的功效)

一、良药苦口利于病——黄连俗语有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这味药其中的滋味。而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黄...

2022-11-14 00:40:31查看全文 >>

大黄和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黄芩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大黄和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黄芩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中医与西医不同,它主要通过对不同药材药性的了解,然后用煎、炒、炮制等方式制成药物。所以各种各样的草药便成了中医文化中的一...

2022-11-14 00:24:30查看全文 >>

大黄加黄芩功效(大黄能和中药一起熬吗)

大黄加黄芩功效(大黄能和中药一起熬吗)

市面上有牛黄解毒丸、京制牛黄解毒丸、康氏牛黄解毒丸三个种类。别看它们名称都有牛黄解毒丸字样,治疗症里都包含口鼻生疮、咽喉...

2022-11-14 00:37:18查看全文 >>

生地黄与大黄的区别(大黄最大的危害)

生地黄与大黄的区别(大黄最大的危害)

中药是经过我国传统医药理论进行指导采集、炮制后,具有临床应用的药物。中药大多来源于天然药物,并且中药中以植物药居多,因此...

2022-11-14 00:42:58查看全文 >>

黄芩和大黄的共同功效(黄连黄芩大黄一起的功效)

黄芩和大黄的共同功效(黄连黄芩大黄一起的功效)

常见的利咽的中草药有以下几种:1.桔梗,又名苦根菜、梗草,味苦性平,有开宣肺气、利咽止咳的功效,被广泛用于中药配方中。2...

2022-11-14 01:09:58查看全文 >>

生地黄怎样加工成熟地黄(熟地黄保存最佳方法)

生地黄怎样加工成熟地黄(熟地黄保存最佳方法)

中医之秘,秘在剂量;中药之秘,秘在炮制。有一些中药,可是不能随便蒸啊晒啊的,一不小心,就变成性味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药了。...

2022-11-14 01:07:47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