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上,四辅臣继续扫荡残余的反清势力。1664年,清朝灭夔东十三家,标志着李自成的残余势力全部灭亡,内地40年的农民战争最终结束。
对盘踞东南的郑氏集团,四辅臣采取招抚政策,三年内使其3000多官兵,10万百姓投归清朝,大大削弱了郑氏的势力,这为后来施琅平定台湾提供了条件。四辅臣又松弛了海禁,逐渐让沿海居民恢复正常的经济生活,有利于沿海经济的发展。
三,四辅臣的失误和鳌拜专权四辅臣虽然在辅佐康熙上尽心尽力,尽忠职守,但是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依然犯了错误,其中最大的失误就是扩大了“三藩”的权力。
三藩,分别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他们分别驻扎于云贵、广东、福建。三藩的最初并非诸侯,而是将领,只有驻地,没有封地。在顺治时期,战争一旦结束,三藩就要调离驻地,撤回关外驻防。可四辅政时期,为了南方安定,就让三藩永驻南方,将驻地变成了封地,并授予行政、军事、经济大权。
三藩地图
三藩从将领摇身一变成为诸侯,为后来的“三藩之乱”埋下了隐患。而四辅政扩大三藩的权力,使其永驻其封地是三藩诸侯化的关键。这算是四辅臣执政过程中犯下的最大错误。
四辅臣最初在内政问题上保持和衷共济,遵守誓言,共同决策,使得朝廷相安无事。但随着四辅臣势力的形成,羽翼丰满,他们就开始产生了党争,尤其是鳌拜势力的膨胀给清朝带来了新的危机。
在四辅臣中,索尼的威望最高,权力最大,鳌拜不能与之争锋。遏必隆和鳌拜同属一旗,在大小事情上都附和鳌拜,两人同属于一党。苏克萨哈的地位仅次于索尼,但是爵位却低于鳌拜,让鳌拜十分不满,因而成为了鳌拜的斗争对象。
1666年,鳌拜强制要求和苏克萨哈的正黄旗更换土地。原来,多尔衮入关后,将本应该拨给镶黄旗的肥沃土地占据了,而将贫瘠的土地拨给镶黄旗。但是20年过去了,重新更换土地会引发更大的矛盾,这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满。鳌拜则趁机大兴案狱,*死了反对的大臣。随后,鳌拜不顾康熙的反对强行更换土地,引发了社会矛盾。
1667年,康熙14岁,到了亲政的年纪。索尼自觉年老,提议康熙亲政。到了六月,索尼病倒,鳌拜掌握大权。皇太后见事情有变,立即举行亲政大典。但是鳌拜哪肯放权,他害死苏克萨哈,意图控制朝政,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康熙设计擒拿了鳌拜,结束了四辅政时代。
总体上来说,四辅臣执政时期的清朝是在平稳过渡,经济在恢复,使得清朝为“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但是四辅臣在诸侯问题上犯了大错,使得“三藩”演变为诸侯,又为“三藩之乱”埋下了隐患。在后期,鳌拜专权,制造党争,差点使清朝走上了深渊。若不是康熙当时智谋过人,出奇计拿鳌拜,那清朝就很难以和平的方式渡过瓶颈期,很可能天下就此大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