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路“万香斋酱肉店”店址旧影
最初迁到黄岛路上的“万香斋酱肉店”的生产作坊放在黄岛路82号“和平里”的院子里,紧挨着黄岛路74号通往后院的门。作坊其实就是一个不大的棚子,棚子里有两口长年不熄火的炉灶和铁锅。一些生产工序就在院子里操作,如:*鸡、烫鸡、去鸡毛、开鸡膛、去鱼鳞、开鱼肚等等。“万香斋”的酱肉食品之所以出名,也都是因为有一套他们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汤料配方,就像张秉忠所说:“全凭我家这锅老汤,这锅汤都是我从烟台带过来的”。虽然可能是一句戏言,但不可否认“万香斋”的独到之处。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首任青岛市长马保三将第一个经营执照就颁发给青岛“万香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青岛“万香斋”这个传统品牌,如鱼得水,枯木逢春。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兼并了新盛圆、建新号、联大等加工组,店址从黄岛路迁移到四方路44号—48号,生产场所得到扩大。到1966年,青岛市食品公司也只有公私合营万香斋食品零售店和台西副食品加工社两个肉制品加工企业。
曾经的万香斋食品厂旧影
改革开放后,“万香斋”又注入了新的活力。1978年,企业总部迁至观城路65号。此时,青岛市区有青岛“万香斋”、青岛肉联厂、青岛市食品公司所属市南肉制品加工厂、台东肉制品加工厂4个商办专营肉制品加工企业。1980年,为提高产品质量,使肉制品的生产加工做到统一标准、统一配方、统一操作,青岛市食品公司对31个品种制定了质量标准及工艺要点。1980年12月1日恢复老字号后,以四方路万香斋肉食品厂为龙头附设黄岛路、四方路、中山路、市场三路(清真)四个门市部相继开门纳客。中山路164号的“万香斋”门市部也成为生意最好、岛城人最难忘的门店。万香斋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并在全市陆续设立了100多个万香斋肉食经销点,各大商店、菜店皆有其特色食品代销点。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带来了各行各业激烈的竞争,原来在岛城一枝独秀的肉食品老大,被新兴的若干肉食品新秀冲击的不再是一枝独秀了,企业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万香斋”中山路店突然消失了,原来的店铺也成了服装店。再后来,不觉间,“万香斋”的品牌在市区的主要市场上已逐渐找不到了,随着外地的熟肉制品品牌蜂拥而至,青岛市场上一下子有了许多个同类产品品牌,人们渐渐地淡忘了“万香斋”。
1995 年,《青岛日报》曾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万香斋哪去了?”,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市政府主管部门尤其重视,扶持恢复重振“万香斋”这个百年老字号。不久,在全市各大超市里,人们又看到了“万香斋”专卖柜台,“万香斋”特色产品扒鸡、熏鱼、猪头肉又重新回到老百姓的餐桌上。
1997年1月18日,万香斋食品厂改制为股份合作制企业,国有股占30%,职工股占70%。成为青岛市肉类食品集团及青岛青联集团的骨干企业。
“万香斋”以四大名产闻名于世,即猪头肉、砂仁宝肚、五香扒鸡、熏鱼,配方独特,口味纯正,咸淡适度、鲜嫩不腻,知名度很高。产品注重食品卫生,选料精细、佐料齐全、配料合理、工艺独特、精工细作,产品风味独具一格。主要产品有酱猪头肉、砂仁宝肚、五香扒鸡、熏鱼、酱猪下货、酱脂渣、酱驴肉、鲜宝肚、酱鸡杂、圆火腿、红肠、牛肉干、肉松、香肠等十几种,尤其是酱猪头肉,更是口味鲜美、醇厚清香、色正鲜嫩、肥而不腻、烂而有劲、香气馥溢,为同行业之冠,享誉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