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清代同治版《浔州府志》原版对此句是“天意偏山岭外生”,更早的清乾隆版《平南县志》原版中,关于此诗句为“天意偏教岭外生”,现在广为流传的,都是“教”字的说法,所以同治版府志中记载应为误笔!这也反应出清代修志书的一个缺点,只求快,后期也没有校对出错误,从而把错误流传了下来!
(关于这志书的这个缺点,曾在之前文章中有过讲述
《》)
此诗作者,是龚州人(今平南)梁嵩,在南汉白龙元年(公元925年),到南汉首都广州参加殿试时所作,并以此诗获得殿试第一名——状元。
南汉(公元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政权之一,境地包括位于今天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及越南北部。随着唐朝的覆灭,华夏大地进入一个历史很重要的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的历史,风雨变化中,时任封州(今广东封开)刺史刘谦及其子,经两代人努力逐渐一统岭南,在公元917年由刘陟建国为汉,史称南汉。
按历史朝代政权划分的说法,这属于一个偏安政权,一个藩镇型小朝廷,南汉建立的这个过程,其实也就是唐朝时期所说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期间建立的所有政权,基本都有这个特征。
在这短短几十年中,华夏大地纷争不断,政权更替频繁,正所谓乱世出英雄,武人当道,重武轻文之风气偏颇,晋隋时期发展而来的科举取士政策一度停滞。五代十国时期的十余个政权中,只有南唐、南汉、后蜀等少数几个政权举行过科举考试,但也比较混乱,各割据政权多是为了装点门面,才开科取士,开科无常,授官没有保障,起不到充分选拔士子的作用。
也就是在这个氛围下,南汉白龙元年(公元925年),南汉效法唐制,开乙酉进士科。通过一系列州县的乡,会试后,优秀的考生得到了到南汉京城广州参加殿试的机会。
殿上,南汉帝刘龑(龑:是刘陟为自己创造的字,读“岩”音,意是“飞龙在天”。)亲自出试题,有理由相信,这一年南汉殿试试题,有可能是皇帝的随性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