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皇帝南逃并不光彩,史书一般都称“南渡”,南宋正史对宋高宗南逃也“更无文字”作详细记载。所以我们缺乏更多的史料来对许景衡死亡和墓葬的细节进行考证。
而元•脱脱《宋史》中说许景衡“至瓜洲,得暍疾,及京口卒”。
清•嵇璜《钦定续通志》 :“罢景衡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至京口,卒。年五十七,谥‘忠简’。诏赐温州官舍一区。”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一:“五月,甲申朔,宗泽再上表请乞还京。会尚书右丞许景衡建请渡江,宰相黄潜善持不可。......乙巳,资政殿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许景衡卒。”又记有:“景衡罢政而归,至瓜州,得暍疾。及京口,疾甚,端坐自语曰:‘陛下宜近端人正士,以二圣、苍生为念。’遂逝,年五十七。后谥‘忠简’”
故今有说许景衡“殁于五月初夏”。
所以,我们结合现今公认许景衡生卒年代为公元1072年-公元1128年,可以确定许景衡是在建炎二年(1128)的夏天在瓜州得暍疾(中暑)而后在京口病亡的。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记有:“时御史中丞张徵上疏劾潜善、伯彦大罪二十,大略谓:‘......罪十四。许景衡建渡江之议,挤之至死......’”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十六:“金人陷河北诸州而攻京东、京西,许景衡以驻跸扬州,恐有不测侵犯,请幸江宁府。识者虽不以为是,然亦步亦趋,不敢以为不是。黄潜善、汪伯彦力阻之,遂以宫祠罢执政。景衡忧之,抑郁而死。”、“故右丞许景稀陈渡江之议,潜善等极力排斥。景衡恨愤,而六宫过江人皆曰:‘虽斥景衡,犹用其说也’”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许景衡薨 景衡罢政而归,至瓜洲,得暍疾。及京口,疾甚,端坐自语曰:‘陛下宜近端人正士,以二圣、苍生为念,陆宣公奏议尽之矣。’遂薨。景衡,性孝友。兄死,事其嫂如母。博通经史百家书而其要,归于孔孟。尝曰:‘孔门自扫洒应对,而上皆入中道。’以故修身行已,虽细必矜,平居无事。与朋友言,怡怡辞气,惟恐伤之。及公言廷争,正色直前,视权幸若无有者。薨年五十七,后谥‘忠简’”元佚名《宋史全文》中也差不多有这样的记述。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均有记载:“《横塘集》三十卷,尚书右丞瑞安许景衡少伊撰......与汪、黄不合罢。建议渡江幸建康,言者以为非是。及下还京之诏,景衡以忧卒于瓜州。未几,敌骑奄至淮扬,仓卒南渡。”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皆有“许景衡饮恨而死”之语。
这都说明了许景衡虽然名义上中暑而死,其实最主要的受排挤被贬而导致心情不畅,郁结积疾而死。
而宋高宗南逃至今海宁长安、余杭临平,已是建炎三年二月了。那时许景衡死了有半年多了。
由此可见,许景衡“扈跸南渡”不过是到扬州,并没有与宋高宗一起到海宁许村。
但是当时不管许景衡墓葬于许村许巷还是温州瑞安,都得走运河至今海宁长安坝,经上塘河至许村。
而上塘河许村段的天顺桥古拱桥附近有一条往南支流(今运输河)可以至许巷安义里。
结合许景衡病死的季节天气和离温州瑞安路程遥远、宋高宗“怜”又念其“执政忠直,遇事敢言”忠义、许景衡是海宁进士许远的16世孙、许村当时已为许远后代之许氏世居之地、许村许巷的地理位置以及盐官安义里古迹等因素,许景衡被宋高宗赐葬于盐官县安义里(今海宁市许村镇许巷南)似乎也顺理成章了。
不过,由于许景衡赐葬于许村许巷的具体时间和原因至今都没有确凿的史料加以佐证,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史料加以考证。以上不过是个人推测而已。
另外附带提一下,关于许景衡生前的尚书左丞还是尚书右丞问题。
海宁地方志各书中都记成“尚书左丞”,而许氏宗谱中记载为:“许景旻:宋潭州刺史。许景衡:宋尚书右丞、资政殿大学士”,《宋史》及其他史料中均记为“尚书右丞”,故应是地方志中有误。
【尚书左丞、右丞: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置尚书,员五人,丞四人,光武帝减二人,始分左右丞。尚书左丞佐尚书令,总领纲纪;右丞佐仆射,掌钱谷等事,秩均四百石。历代沿置,为尚书令及仆射的属官,品级逐渐提高,隋、唐时至正四品。宋、辽、金亦置。金正二品,与参知政事同为执政官,为宰相佐贰。元以中书省总政和,于中书省设右丞、左丞,正二品。副宰相裁成庶务,号"左右丞"明初置,先左后右。洪武十三年(1380),废中书省时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