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从2010年开始,马累迫于面积的狭小,便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填海造陆,已经与马累的国际机场连接到一起,总面积达到了6平方公里。其实,马累机场并不在马累本来的国土中,但是由于首都国土面积仅仅1.5平方公里,只能把机场建在旁边的珊瑚尔岛。
所以,填海造陆之后,马累算是有了自己的飞机场。填海造陆之后的马累虽然面积达到了6平方公里,但还要容纳15万余人,每人只拥有40平方米,相当于超级迷你一室一厅。
马尔代夫由于特殊的地质与成因,也就使其海拔成为世界上最低的国家,平均海拔只有1.2米。近年来,随着大气变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而马尔代夫因为地势偏低,成为世界上因海平面上升而遭受威胁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据了解,早在2009年10月份,马尔代夫为了呼吁全球变暖危机,在海底召开了一次内阁会议,参会人员全部带着呼吸机到水下开会,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据了解,目前马尔代夫有些海拔偏低的岛屿已经受到了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这也是马尔代夫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马尔代夫因拥有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但海水也给马尔代夫带来威胁,那就是淡水资源的匮乏。因为特殊的地形,马尔代夫无法大量储存淡水,反而只能通过海水淡化的方式来解决生活用水问题。
据了解,马尔代夫曾在2014年发生海水淡化厂出现火灾的事故,这几乎导致居民生活用水中断,最后还是中国帮助,马尔代夫才能渡过难关。
面积这么小的一个岛国,缘何能在旅游业中走高端发展呢?
上世纪60年代,有专家学者曾经下结论说,马尔代夫独特的地理环境不适合发展旅游产业。但是马尔代夫做出的实际努力,却未能让结论成真。据了解,在1972年马尔代夫开始建设度假村,开始了旅游业发展部之路。经过近50年的发展,马尔代夫的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旅游胜地。
目前,马尔代夫拥有110家度假村,163艘游轮、135家民宿,每天的接待能力从开始的280人到现在的29949人次,旅游者的数量也从最初的1097人增加到100多万人,旅游业的收入占到GDP的27.9%,成为该国的重要支柱产业。
从上世纪70年代,意大利的一名游客组织者带来了马尔代夫的第一批22名游客,拉开了马尔代夫的私人主导的旅游发展,而当时马尔代夫只有两个度假村和280个床位。渐渐地,欧洲人对马尔代夫的地理环境充满了好奇心,同时也加速了其旅游业的发展。之后10年的发展,马尔代夫的度假村也从刚开始的2个发展到44个,床位也增加了4000个。
马尔代夫因为地势因素,无法建设铁路等交通线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业发展,而在当时,旅游业发展集中在首都马累附近的珊瑚尔岛国际机场附近。随后,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马尔代夫不再以潜水胜地为旅游发展目标,而是向着阳光、海滩、度假等方向发展,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从1983年开始,政府进入了主导旅游业发展的阶段,并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限制一切私自开发马尔代夫资源的行为,比如禁止挖掘沙子,禁止采珊瑚,禁止建筑物超过两层以上以及不能高于周边的树木,这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该国独特的天然的资源优势。
在政府管控的阶段,提出了一岛一村旅游区理念,当然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控制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随后便进入均衡发展、公私结合的阶段。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马尔代夫政府还批准建立两个国内机场,同时通过立法手段吸纳当地投资,专门成立旅游发展公司等,以促进旅游业发展。这样,马尔代夫既给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平台,也为政府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