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里说的大寒“一候鸡乳”,一定不是说辽西。
溜达在辽西乡下村里村外的芦花、咕咕头,九斤黄母鸡们都是要打春了才开张。村外西梁上二嘎子养鸡场里的鸡下蛋的时间已经和节气无关。
七十二物候里,六畜里唯一出现的是鸡。辽西的大寒节气里,人们多见到的是喜鹊、大山雀、棕头鸦雀和麻雀的起落,这四种土生土长的鸟儿都是一身素朴的颜色。
好看的水仙在屋里的窗台上开了,红灯笼一样的萝卜吊在房梁上开了,有模有样的霜花在门和窗的玻璃上开了。
冬天里的人们怕冷,更该怕的是该冷的时候不冷。“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寒暑有节,天行有常。冬天就该有冬天的样子,夏天就该是夏天的样子,这样才好。
人要是能知道一个节气有一个节气该做的事就足够智慧,不需要太聪明。如果有一首歌必须背诵下来,记在心里,不必是唐诗,不必是宋词,二十四节气歌就好了。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节气里有风花雪月,有雷霆万钧,有鸟兽草木,有起承转合。
节气是天地共演,大寒是一年里的最晚一幕报着下一年。节气是四季同奏,大寒是最晚一章连着下一章。节气是山共水的跋涉,大寒是小憩连着下一驿。
大寒节气的辽西,山安水静,乡下人可以放下所有的农事。休憩在厢房里的农具,安睡在村子外的祖先,响彻在村子里的鞭炮,都是这辽西大寒节气的一部分。
你也可以放下一些事,在大寒的节气里,俯而读,仰而思。没有人能让你隔离,如果你自己不想休息。
马上是大年三十了。说到年,大寒也就跟着暖起来。
大寒·忙过年·岁始轮新
俗语道:小寒大寒,忙着过年。尤其是进入大寒节气后,全国各地开始忙着备年货,准备迎接新春佳节。而今年则不同。今年“大寒”节气的第二天就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除夕。所以,今年许多“迎年”习俗和行动,均在“小寒”和“大寒”之间展开。
大寒一过,岁月轮新。作为一年中最后的一个节气,无论对于南北方来说,“大寒”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中国南北方地区也传承下许多民间习俗。比如南方地区民间就有“食糯(米)”“纵饮(酒)”“做牙”“扫尘”“糊窗”“腊味(腌肉)”“赶婚”“趁墟(赶集)”“洗浴”“贴年红”等10余种。上述习俗中,“扫尘”和“洗浴”在南北方至今流行,其意为:除掉烦恼晦气病,轻松干净过新年。而相对于南方,北方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民俗更为丰富:*年猪、冻猪肉、赶大集、换新衣、迎财神、送灶君、贴对子、蒸馒头等等不一而足。顺口溜“二十七*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烀猪肘,三十晚上坐一宿”至今耳熟能详,饱含了浓浓的年味。
农村*年猪,是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传统习俗。每个农户在*年猪时都要提前一天通知本村人。当天,亲朋好友早早过来“捞忙”:抓猪的、主刀的、褪毛的、割肉的、灌肠的、劈柴的、生火的、做饭菜的乃至借桌椅板凳的……大呼小叫笑声不断私语连篇,让小小的农家院一时间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而上了年岁的长辈们,则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掐着烟卷喝着茶水嗑着瓜子,一遍又一遍地唠着陈年旧事,赶着新鲜话题儿,布满皱纹的脸上或感叹或笑颜。东北的*猪菜:一大锅酸菜里,炖上肥肉片、血肠、粉条、血脖子(挑出来给“掌刀人”吃,这是规矩)。摆好了饭菜,*年猪人家还要在门口燃放鞭炮,之后男女老少围坐着“百家桌椅”、端起“百家碗筷”开怀畅饮、敬酒划拳,香喷喷的味道也弥漫在小村的上空。每当这时,淳朴而浓郁的小村年味,尽显世代悠悠乡愁。
在困难时期,“*年猪”人家请过宴席之后,马上忙着“储肉”:或把猪肉冻在冰窖里,或把肥膘炼成猪油,或把五花肉制成腊肉挂在院子里,均留作下一年长期食用。而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极大改善,这些“储肉”习俗逐渐成了曾经的记忆。
俗话说:小寒大寒,冻成冰团。这期间,尤其是上了年岁或体质弱的人群,更应该注意防寒保暖,并增加各类营养摄入,提高体质,增强抗寒能力。此外,有中医还提出“大寒”至“立春”期间,最好做到四个“三”,即:吃三暖(吃桂圆暖心,吃红枣护肝,吃酸味护血管);吃“三冬”(吃冬瓜降三高,吃冬枣升免疫,吃甘蔗补血润燥);防三寒(喝热粥防肺寒,搓手护腰防肾寒,热水浴足防脚寒);防三火(稳定情绪防心火,多喝水防肺火,饮清凉防胃火)。但总归来说,人们还是要根据各自的体质和条件注重养生。
大寒迎年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这个时候天气寒冷、湿度低,植物已经停止生长。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南北地区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最冷是在大寒节气。
在我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而且有俗语曾说大寒一到年味渐浓,今年的大寒节气和春节相连,节气期间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都在“忙”——忙过年,此即“大寒迎年”的风俗。
大寒节气,也是冬季即将结束之际,隐隐中已可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迹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