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婆婆,能够明辨是非
孟母不但是个有见识的母亲,更是个明事理的婆婆。
她虽与儿子相依为命,却不会在小夫妻有矛盾时偏袒儿子。
《列女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孟子与妻子成婚后,感情一直不太和谐。
孟子觉得妻子有些傲慢,妻子则认为孟子在私下相处时也要讲究礼仪,太过见外。
有一天,孟妻独自在卧室中做家务。
她觉得按照礼仪端正跪坐太累,就叉开腿随便坐在席上。
不料,孟子恰好从外面回来,在门外看见这一幕。
“我的妻子,怎么能这样粗俗!”
所有的不满一瞬间涌上心头。
愤怒的孟子当即找到母亲,要求休妻。
孟母却没有盲目附和儿子,而是问他:
“你进屋之前,有没有提前打招呼?”
孟子想了想,说:
“没有。我是在门外看见的。”
孟母就教导他说:
“礼法要求,进门前要先打招呼,让里面的人做好准备。
入屋时要看向地面,避免看见别人错误的行为。
卧室本就是私密之地,你妻子独自在屋里,以放松的姿态坐着,没什么不对。
反而是你,进门之前既没有打招呼,又贸然去看人家在屋中的举止。
违反礼法的是你,而不是你妻子。”
孟子这才意识到,原来是自己武断了,就和妻子重归于好。
孟妻也非常感激婆婆,对孟母更加孝敬。
在孟母的管理下,孟家始终和睦,很少有夫妻、婆媳矛盾。
孟子得以专心向学,孟氏家族也因此受到后人尊重。
明理的孟母,是这一切的源头。
好导师,一生志存高远
孟母不但是个称职的母亲,更是孟子的人生导师。
孟子学业有成后,很想像先师孔子一样周游列国,传播儒家思想。
可是又顾虑到母亲年龄渐大,不忍心离开母亲。
毕竟那个时代交通不便,一次远行,需要耗时很长时间。
而且当时医疗条件不好,人们寿命普遍很短。
古人讲究“父母在,不远游”。
怕的就是出门在外,父母一旦生病或者出现意外,自己来不及赶回。
然而孟母却不愿意因为自己,耽误儿子的理想。
她对儿子说:
“如今你已经成人,我已经老了。你只管去行你的义,让我尽我的礼数。”
一席话,打消了孟子的全部顾虑。
于是,孟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并受到了空前的尊敬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