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历史上第1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在不同领域两次斩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在2019年1月,她还与爱因斯坦、图灵、屠呦呦共同入选了“20世纪最具标志性人物”榜单。她的科研成果,为人类对物理和化学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肿瘤和癌症的治疗,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她就是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者——玛丽·居里,世称“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于1867年出生于战乱时期的波兰,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尽管父母均从事教育工作,但玛丽的求学之路并不顺利。
因为在当时,人们对女子求学这件事是持有偏见的,即便是在波兰也同样如此。因此,尽管玛丽从小就成绩优异,但中学毕业后,她还是选择了成为一名家庭教师,因为当时波兰的大学,根本不招收女生。
不过,对知识的极度渴求,让玛丽在当家庭教师期间,也从未放弃过学习。她暗自决定:既然波兰不能上大学,那就去巴黎。
但是,由于姐姐也想出国留学,而家里的经济条件又不太乐观,因此,玛丽与姐姐约定,先帮助姐姐上学,等她毕业,自己再出国念书。
于是,当家庭教师的那几年,玛丽的日子极为忙碌,白天要给三个孩子上课,晚上就抓紧时间学习,到了周末还要到实验室做实验。就这样,几年的时间,玛丽攒够了一部分学费,在姐姐大学毕业之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巴黎著名的索邦大学。
进入大学后,玛丽便开启了疯狂学习模式。在她的自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我把白天的时间分别用于课堂、实验室和图书馆,晚上则一个人躲在阁楼陋室中刻苦努力,常常学到深夜尚不停手。
因为基础薄弱,玛丽在学习上要比其他同学付出更多的努力,另一方面,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她的住宿环境也非常艰苦。她住在一处顶层的阁楼里,用酒精灯烧饭,常常因为缺煤而没有热水可用。到了冬天,屋子里冷得要命,脸盆里的水在夜晚会结冰,玛丽在完成了一天的学习后,把衣服全部盖在被子上,渐入梦境。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了一段时间后,玛丽弥补了知识上的差距,物理和数学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
正如玛丽·居里在成名后说的那句话——
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
从少女时期,玛丽·居里就一直坚定自己的目标,为学习争取一切机会。最终,她冲破束缚,考入心仪的大学,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而这段艰苦的求学经历,也为她后来在科学事业上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02和志同道合的伴侣,共同攀登事业巅峰巴黎求学期间,玛丽邂逅了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对科学事业的共同追求,让两人互生情愫,并结成了最强科学伉俪。
女儿降生后,居里夫人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了,除了要照顾孩子、教课补贴家用,她还要利用一切时间做实验、搞研究。不管生活多么艰苦、忙碌,居里夫人从未停止过自己的事业。
1896年,亨利·贝克勒尔发现了铀会放射类似x射线的神秘辐射,这一成果引起了居里夫人的极大兴趣,随即,居里夫妇开始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
1898年4月,居里夫人在沥青铀矿中发现了两种比铀的放射性强得多的元素,命名“钋”(po)和镭。
公布这一发现后,引发了物理学界和化学界的了轩然大波,不少人对居里夫妇提出质疑:“至今为止,没有人见过镭的原子量,除非你们把它指出来。”
然而,提取出镭元素,绝非易事。
但,居里夫妇还是决定,一定要提取出肉眼可见的镭元素。
于是,在一间四处透风的实验室里,居里夫妇用了四年时间,经历了无数次实验,每天不停地烧制、搅拌工业废料,最终,在数十吨沥青油矿中提取出了0.1克的纯氧化镭。
那0.1克的纯氧化镭,于居里夫人和整个科学界来说,如同至宝。
“镭”的发现与提取,让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居里夫人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斩获诺贝尔奖的女性,她打破了“女人不能搞科研”的偏见,给全世界的女性树立了一个进步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