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0年底,中日双方再一次重新集结。这一次日方派出了12人,中方派出了6人。鉴于上一次的失败,这一次日方做了充分准备。在日方的12名队员当中,他们有医生、有记者,有懂防灾的,有懂气象的,有懂西藏人文的,也有懂地理知识的。除此之外,日方还专门买了瑞士的气象服务。这样就能尽可能准确的掌握气象变化。
在大本营建成之后,中日登山队向卡瓦格博峰发起第二次冲锋。这登山啊它是一个互相配合的工作。并不是说大家一起往上冲就行了。登山的第一步就是修路。队员们一边往上爬一边打冰锥,然后再用绳索连接好路线。在打冰锥的同时,队员们会用小彩旗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标记。
一个礼拜之后,队员们抵达4500米的1号营地。随后负责后勤的队员开始从大本营向1号营地进发。五天之后,先遣队员抵达5100米的2号营地。按照计划,接下来就该修建3号营地了。
而这时候,中日双方对于营地的选址出现了分歧。
中方认为:“3号营地应该建在远离山脊的地方,这样会更安全。”
而日方则认为:“3号营地应该建在靠近山脊的地方。这样可以更快速的抵达4号营地”。
同时日方还分析了冰脊走向。如果真的发生了雪崩,那日方的位置也很安全。中日双方对营地位置一直争论不休。经过两天的争吵,最后中方妥协了。3号营地在靠近山脊的地方顺利建成。
而就在营地建成的同一天,一场中型雪崩突然到来。雪崩的气浪一下就把营地淹没了。当时真的是把队员们都吓坏了。不过好在雪崩并没有摧毁营地,它是从营地旁边擦肩而过。这次有惊无险的雪崩让登山队更加坚信了3号营地的选址。
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次雪崩也许就是神山的警告。
在登山开始的第27天。登山队在5900米顺利建成4号营地。由于在5900米这个高度,雪山已经很陡峭了。所以他们只能勉强支起两顶帐篷。在4号营地建成之后,队员们对顶峰发起了冲锋。
当他们来到6470米的时候,雪山周围的天气突然变得非常糟糕。雪花伴随着大风呼啸而过。能见度瞬间降到了两三米。这时候,登山队距离登顶只有270米了。队员们赶紧用对讲机联系大本营,他们想知道天气有没有变好的可能。大本营根据瑞士发来的气象图判断,天气应该是好不了了,而且有可能会更恶劣。队员们听到这个回复之后很是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