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验 >

温室效应危害及后果(温室效应引起的问题和危害)

来源:原点资讯(www.yd166.com)时间:2023-11-25 06:05:54作者:YD166手机阅读>>

全球变暖的原因、恶果及对策

摘要:全球变暖的原因不是碳排放,而是热排放,化石能源的燃烧不仅生成二氧化碳,它还是一个放热反应,是地下化学能转换成了地表热能排放到了环境中,以致于温度上升。解决的方法有多种,最具有可行性的是将热能转换成化学能,比如用光伏发电来电解水,其本质就是截取了地表热能(太阳能),将其转化成了氢气的化学能,这就相当于把环境中的热量抽离、固化,做到地表环境的热削减。

一 原因

关于全球变暖的原因,几十年来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所导致,所以各个国家要削减碳排放。
但这是错误的,全球气候上升,不是来源于碳排放,而是来源于热排放。尽管两者基本是同步的,但本质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本来地表长期处于热平衡状态,获取的能量(主要是太阳能)和向太空散发的能量基本相当。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热平衡被打破了,人类夜以继日的从地下开采海量的煤石油天然气,燃烧了大量的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的燃烧既生成了二氧化碳,也放出了热量,根据能量守恒,热量并没有消散于无形,而是切实进入环境当中,是额外释放的热量改变了环境温度,而不是二氧化碳。

假设人类从地下开采了数千亿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入地表系统变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那么地球会进入冰河世纪,因为干冰气化是一个强烈的吸热反应,会降低环境温度,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会提高。

本来地表大气层是有相当大的容纳净化能力的,是具备一定负荷的,但是地下化石能源这种系统外的热量源源不断的侵入地表系统,并且数量越来越多,最终引起了系统的热过载。

有人说化石燃烧释放的热量与太阳热量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但打破平衡本来就不需要同一体量。两个一万克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一端加上一克就可以打破这种平衡,使其向着一个方向缓慢的倾斜,而且这个变化的方向是单向的。

另外,地球向太空散发热量的形式不仅仅是热辐射,地球散热的形式还有热传导、热对流,地表或海洋表层水受热蒸发,升于高空,将携带的热量向周围气体释放,完成热交换之后又冷凝成雨雪重新落回地表,循环往复,时刻不停,这个过程是地球向外散热的一种重要方式。这就像人体在酷热时不断流汗,通过汗液将热量带出体外,然后再饮水,再流汗,循环往复。地表水蒸气也是同样的道理,它们就像是一台提升机,将热量从地表提到高空,完成了地球热量向外散发的第一步。这是地球极其常见又重要的散热方式,目前将散热方式只局限于热辐射这一种,是不明智的。

地球大气层一年有海量气体流失到太空中,这部分物质带走的同样是地表的热量,地球大气层最外一层--散逸层,说的就是气体物质即将脱离地球飘向太空的临界区域。

从地表到太空,气体浓度越来越低,温度也越来越低。物质从高浓度流向低浓度,热量从高温区域流向低温区域。这是存在了千百万年的秩序。

但是,当人类发明飞机后,大量商业航班、军用飞行器飞行在1万米到2万米的平流层,它们所释放出的大量的物质(二氧化碳)浓度及热量密度远远高于周围环境,形成了一道物质墙和热量墙,这必然会阻碍地表热量向外散发。地球热量散发的慢了,地表温度自然升高。这与是不是二氧化碳无关,任何高温气体在这个高度插入,都会阻碍地表热量的散失,因为它打破了原先正常的温度差和浓度差,形成了一道突兀的墙体。

另外飞机及火箭释放的这些物质不仅吸收地表的长波辐射,还承受太阳的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二氧化碳并不能百分百透射掉太阳的短波辐射。另外长波辐射不仅地表在散发,太阳作为一个黑体,同样也辐射长波能量,而且温度高达6000k的太阳,其长波辐射功率要远远大于300k的地球长波辐射功率。这些物质承载了太阳的辐射能量后温度会变高,墙体的阻碍效应会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全球变暖有两个原因,一是化石能源的燃烧排放出了大量热量。打破了数百万年来的热平衡。二是各种飞行器在高空排放的气体和热量形成了一道墙,阻碍了地表热量的散发。

二 恶果

全球气温升高的恶果有许多,暂举几个。

一是冰川融化,包括海洋冰川、极地冰川以及陆地高原冰川。海洋和极地冰川融化会引发海平面上涨,危及海岸家园。高原冰川融化会引发泥石流、堰塞湖、溃坝、洪灾等。但这都是表面现象,冰川融化的危害远不止此,甚至可以说极其严重。

如果屋子温度过高,我们可以在地上撒一桶冰块给屋子降温,同理,各地的冰川冰盖冰层为什么会消融,它们其实抵消了人类释放的过多的热量,起到了平抑地球气温的作用。
但不幸的是,冰川是个定量,而化石能源的燃烧,是个增量,退一步讲,即便碳排放不再增加,人类目前的开采燃烧量不变,自然界的热量增减依然处于不平衡状态,依然需要冰川融化来降温,冰川越少,降温的能力就越低,温度升的就越快,然后冰川融化的就越快,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另外,广袤的冰川表面也可以将大部分射到冰川的太阳光反射回太空,减少地表这个系统吸收的热量,只是随着冰川的融化消亡,这个功能日益降低。

其实地表大气圈对于热排放是有容纳能力的,当需要额外消融冰川来降温的时候,就说明人类热排放的量已经超出地表大气圈容纳能力了,这是个令人不安的事情。

二是海水表层温度提高。水拥有较大的比热容,所以广袤的海洋也是地球气温的调节器,只是调节(降温)能力远不如冰川。当海水表层温度提高后,其吸热能力将变得更弱。

三是海洋酸化。过多的二氧化碳溶入海水中引发海洋酸化,浅海生物遭受致命打击,就像澳洲大堡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变为一片死寂。

四是气候紊乱,极端天气频现。世界多地频现多年一遇乃至百年一遇的高温天气,甚至已经严重威胁居民生命。

五是山火频发,2019年,美国加州大火,巴西亚马逊大火,非洲刚果雨林大火,澳大利亚大火,每一场火都肆意蔓延难以扑灭影响巨大。为什么?还是因为全球气温升高,在炙热的环境中,林木、灌木、杂草失水严重,被烤干,处于一点就着的状态,一个零星火源便会引发一场巨大火灾且蔓延迅速难以控制。火灾造成的影响可不仅仅是破坏生态、释放热量,还有深层次的含义。

六是空气湿度增加,降水量增加。冬天泼一盆水在地上,几天都未干,夏天的话几分钟地面就干了,水没有消失,都进入了大气中,水汽进入台风,便会增加台风质量及动能,增加其破坏力,2019年,一个接一个的新风王诞生,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强。在内陆地区,空气水分增大会增加降水强度,会加重雾霾现象。

七是气候异常,对农业生产不利,引发粮食危机乃至生存危机。

八是高原冰川加速融化,造成前期洪灾,后期缺水甚至断流,极大影响流域生态。

其他还有诸多,不一一列举。

三 对策

1,减少化石能源的燃烧,减少热排放,直至能源转型,弃用化石燃料。

2,避免战争,减少军事训练、军备竞赛,武器弹药、车辆、舰船、飞行器等向自然界释放了大量非必要的热量。*、贪婪、追逐利益向来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但是在存亡面前,征战逐利应该有所避让,因为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3,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光电等清洁能源,这些能源本质上是地表太阳能的一部分,比如水在太阳光照射下蒸发,向上漂浮,在高空凝结以雨雪的形式降落,落于高山高原地带便有了重力势能,利用水位差便可以水力发电。简单来说是太阳能将几亿吨水抬升到高空,具备了巨大的能量。这部分能量始终处于地表系统内,在这个系统内进行内循环,只是从一种形式(太阳能)转化成了另外一种形式(水的重力势能或水电)。

同样,风电和光电也是极为重要的清洁能源。地球的球体状态、地质状态造成了太阳能分散不均,引发了空气流动,产生了巨大的风能。至于光伏发电,则是用材料直接截留了本应到达地面或者海面的太阳能,将这部分热量转化为电能转移到其他地方利用,依然是系统内的能量循环,并不会增加地表系统的热负荷。

4,加速研究超级电容、超级电池等储能设备。雷电同样是由太阳能转化而成,但是目前无法利用,如果有超级电容承载便可造福于民。同时,水电风电光电也都有局限性,远不如火电方便灵活,导致大量清洁能源被浪费,弃电现象比比皆是。如果有超级电池贮存,调度使用,会极大改善这种境况。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盛夏气温高企时,我们用燃烧煤炭产生的火电运行空调,向地表排放大量热量。冬天我们又燃烧煤炭、柴油、天然气等取暖,再次向地表排放大量热量。如果我们将夏天的热量吸收储存起来,在冬天释放,以及用A地区丰富的水电、风电取代B地区车辆的燃油,理论上就可以实现化石能源的零消耗,系统外热量在地表的零排放。这就是发展储能装置的意义。

5,植树造林。如果要问自然界有没有大规模的吸热反应,那答案便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化石能源的燃烧是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期间释放热量,而植物的光合作用则相反,它是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期间吸收太阳能。简单来说光合作用就是吸收热量,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的热能转化为植物的化学能,将能量固化。它们对于抑制全球气温增长有无可比拟的作用。美国、巴西、非洲、澳洲的森林大火,不仅仅是释放二氧化碳、释放热量,破坏生态环境这么简单,这些植被就像是地表的吸热毯,它们的离去使得地球又失去了一部分重要的保护屏障,不仅短期内难以复原,而且以后随着植被减少,气温加速升高,山火会更加频繁,植被减少的会更快,从而进入恶性循环。

冰川、海洋、植被都是调节地球温度的工具,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作用无一不在减弱。

5,吸热反应。不同于绿色植物的生长,自然界也有无机物会吸热,比如硝酸钙,俗称硝石,将其置于水中,便会迅速吸收水中热量,将其降温乃至结冰。那么自然界是否还有更强更快的吸热反应?就像干冰气化、液氮气化。是否可以利用其吸收地表热量?这些都需要科研人员的不断探索摸索。

6,热反射。比如瑞士为了保护高山冰川,就在高山铺设了材料幕布进行热反射。一次付出,长久获益,但是耗费多,施工难度大,如果是在平整的冰原或荒原上施工,难度会小很多,可以去尝试去摸索。

7,热遮挡。比如在2018年,有人提出用100架运输机抛洒火山灰,因为历史上曾经有过火山强烈爆发喷洒大量火山灰,造成大规模降温的先例。二是在2019年爆出一个类似的消息,同样是抛洒微细颗粒物,而不局限于火山灰,颗粒的性能得到了改进,而且该项目据说还得到了比尔盖茨的资助。然而,对于这种布撒微粒的做法,笔者是不赞同的,如果它们长久的漂浮于大气中,那将会贻害几十年上百年。另外人为制造乌云确实可以减少地表获得的太阳能,使地表迅速降温,但是这种做法是有两面性的。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搞懂一件事,为什么太阳和地球之间光线那么充足,温度却极低,零下两百多度?因为太空中近乎真空,什么物质都没有,没有物质承接这部分能量。而把空间站置于太空,在太阳光直射下,空间站的表面温度可以达到一百多度。同样的光照条件,有物质和没物质是两种不同的境况,透光物质和不透光物质也是两种境况。不管是气溶胶颗粒还是固体粉末颗粒,一旦撒在高空,它们会迅速使地表阴凉,但是能量是守恒的,太阳光的热量并没有消失,而是被这些颗粒物截留了,截留的效果要远比透光的二氧化碳更高,这些颗粒的温度也会更高,墙体的阻碍效应更明显。如果说高空中的二氧化碳具有温室效应,那么高空颗粒物的温室效应将远远胜于透明的二氧化碳,它们短时间内会使地表降温,但很快它的副作用就会凸显,它将大大阻碍地表热量的散发,形成另一种灾难。热遮挡是目前一种很流行的思路,但是笔者认为很值得商榷。这个方法着重强调了一点那就是反射,实际上这只是理想状态,这种圆形颗粒怎么可能做到镜面反射、高效反射?相当一部分辐射热量是会被颗粒截留吸收的。

8,促进对流。水汽可以将地表热量带入高空,同纬度湿地的温度要明显低于同纬度沙漠的温度,但问题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面、路面被大面积硬化,雨水落地后很快进入市政管网,只留下水泥硬化地面被晒得滚烫,热量被留在地表难以升空。所以,雨水、中水等收集净化后再洒在地面是给地表降温的一个手段,而且要形成高效的管网,在酷热时能够做到连续不断的洒。 从这个角度来说,海洋占地表面积的70%是地球的幸运。

兴建大型水池或水塔,在强降雨时收集雨水,在暴热时喷洒雨水,既可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减缓短时强降雨对大江大河的冲击,又能给地表适当降温,加速地表热量升空。另外谁又能断言将来雨水不会成为一种战略储备资源?

大兴土木,基建储水,是可行性比较高的方案。

9,热转换。地表气温升高是源于热排放,那么能不能热回收呢?化石能源的燃烧是将化学能转换成热能,那么能不能将地表热能转换成化学能呢?除了前文所讲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没有更加高效的,可以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方式呢?

有!

电解水,产物是氧气和氢气。利用光电电解水,其本质就是将地表热能转换成氢气的化学能。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热削减。

然后释放掉电解产物氢气,由于氢气的密度极低,它会向高空散发直至进入太空,那么地表就减少了这部分热量。这对于抑制全球升温有着积极的作用。

另外它不仅带走了自身的化学能,也带走了一部分环境热量。相对于水蒸气运载地表热量到高空再冷凝降雨,循环往复,氢气携带热量的效率更高,传输距离更远,更容易冲破高空的温室屏障。

同时,这个方案增加了地表氧气浓度。人们常关注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值,却忽略了氧气浓度的变化,是因为大气层中的氧气基数太大,氧气下降浓度并不明显而已。实际上由于人类社会每年要燃烧巨量的化石能源,消耗海量的氧气,加之全球各大森林不断被焚毁,被蚕食,单靠绿色植物和微生物产出氧气,其净产出速度是跟不上人类净消耗速度的。现在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还未凸显,甚至可以说远未凸显,至于什么时候这个问题会严峻起来,可能一百年以后,也可能两百年以后,而实施这个方案可以防患于未然。

实际上,两百年前人类开始工业革命的时候,人类开始大规模挖煤烧煤的时候,就应该预见到,燃烧是放热的,将来全球会因此变暖。至于哪个时间节点,就要看什么时候量变引起质变了。

目前水电风电由于不易储存都存在大量弃电浪费的情况,所以这个计划现在就可以利用富余的电力来实施,尤其是富余的光电。

即使由于经济因素,氢气还没有被直接排放,而是被储存收集,被作为能源燃烧放热,那也只是地表系统内的太阳热量的一次内循环,热量不增也不减。跟燃烧化石能源释放额外热量比起来仍然是长足的进步。

储存的氢气反过来又可以为电厂调峰做贡献。氢气液化后还可以为轿车、卡车、火箭提供动力,也可以进入市政管网逐步取代天然气,成为人类社会新的能量来源。

最关键的是,这个反应的原材料廉价易得,工艺简单可靠。实际上吸收能量的反应有很多,但是比电解水更简便更合适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采用大规模的光伏发电来电解水,削减地表热量,是应对全球变暖的最有效方法。方法很简单,接下来的,便是人们改变观念,重新认识,论证实施,大规模推广了,并在应用中不断改进提高。

如果抓紧一些,时间还来得及。

《与资本为伍》刘顺国

2022-7-24

栏目热文

温室效应的后果(温室效应导致什么后果)

温室效应的后果(温室效应导致什么后果)

温室效应的可怕后果。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增加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其后果包括:·1....

2023-11-25 05:53:39查看全文 >>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应对措施)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应对措施)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对地球的气候系统产生了...

2023-11-25 06:14:10查看全文 >>

全球变暖可怕后果(全球变暖会带来哪些后果)

全球变暖可怕后果(全球变暖会带来哪些后果)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气候变暖引发的自然灾...

2023-11-25 06:05:24查看全文 >>

弹簧测力计用途测量什么的大小(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一般是多少)

弹簧测力计用途测量什么的大小(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一般是多少)

第1节 力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间的作用。2、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1)力总是跟两个...

2023-11-25 05:45:17查看全文 >>

弹簧测力计是干嘛的(弹簧测力计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弹簧测力计是干嘛的(弹簧测力计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某同学在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前,发现指针指在0.1N的位置上,为了使测量准确,他提出了以下调整方法,其中正确的是()A.必...

2023-11-25 05:56:54查看全文 >>

温室效应不会带来哪些危害(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有哪些)

温室效应不会带来哪些危害(温室效应导致的后果有哪些)

想必大家都知道全球变暖吧,温室效应使两极冰川融化,一位科学家曾预计过这样的数据,假设如果两极的冰川全部融化,其水量可以...

2023-11-25 06:03:31查看全文 >>

全球变暖有好转吗(全球变暖不可逆转了吗)

全球变暖有好转吗(全球变暖不可逆转了吗)

地球的平均气温正在上升。尽管有人认为气候变化是“自然的变化”,但根据美国宇航局的报告,97%的在职科学家同意人类活动是地...

2023-11-25 05:50:30查看全文 >>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全球变暖冬天会不会变冷)

全球变暖还是变冷(全球变暖冬天会不会变冷)

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宇航局(NASA)发布了一张关于太阳的照片,太阳看上去就像是一颗台球——表面原本应该有的星星点点的黑子...

2023-11-25 05:45:09查看全文 >>

网课一直没听怎么补救(如果网课没认真听怎么办)

网课一直没听怎么补救(如果网课没认真听怎么办)

冠状肺炎疫情仍未过去,钉钉上课已11天了,面对这么多天的网课,家长们担心伤眼睛且学习没有效率,有的孩子不自觉,有的边听课...

2023-11-25 06:13:22查看全文 >>

网课听不下去了怎么回事(网课听不进去怎么解决)

网课听不下去了怎么回事(网课听不进去怎么解决)

天天的啥都不想干,只想赖在床上。一看网课,就很浮躁,不管怎样就是听不进去,我当时也很心塞。但是这样不行啊,还有好几个证书...

2023-11-25 05:33:40查看全文 >>

文档排行